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新闻 > 媒体看台

以文明之行 兴文明之风 高新区四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见成效

  8月7日,高新区1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揭牌成立,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新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8月6日,身穿志愿者蓝马甲、佩戴蓝色遮阳帽、手持红色交通文明劝导旗的高新区交通志愿者在金鼎市场、鸡山、唐家、南方软件园等10个重要交通路口,对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等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劝导,倡导文明礼让、安全出行。近一个月来,先后有950名高新区交通志愿者顶着烈日酷暑,用汗水和坚持感染着过往的市民,构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您对我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问您知道生活垃圾怎么分类吗?”“对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您怎么看?”……从7月9日高新区启动创文入户“1+N”综合宣传入户活动以来,在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虎的带领下,高新区全面动员,机关干部职工与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创文宣传志愿者队伍,走进千家万户,引导广大市民群众了解文明常识、践行文明行为,同时宣传爱国卫生、垃圾分类、水污染治理和扫黑除恶等内容。文明知识在高新区的大街小巷传播,文明举止渐渐融入高新居民的日常生活。

  以文明之行,兴文明之风。高新区通过四大举措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已初见成效。

  明确行动指南建章立制保障推进

  高新区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引向深入。高新区党委充分认识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高新区以“第一议题”制度抓好贯彻落实,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固化为全区各级党组织“第一议题”,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区镇党校等平台载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其次,高新区以定期例会制度抓好贯彻落实,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每月召开一次分析研判会,每季度书记专题会议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每半年区党委会研究部署一次专题工作,重点分析并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问题。

  第三,高新区以完善阵地建设抓好贯彻落实,在建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政策宣讲、科学普及、应急救援等9支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全区1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设立,推动全区党员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登门入户宣传发动群众参与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教引导,高新区充分发动辖区全体群众,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文明”的浓厚氛围。

  一是开展创文入户“1+N ”综合宣传入户活动,每位区领导和每个区直属单位挂点联系一或两个驻点社区,14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结合驻点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制,利用晚上、周末时间通过登楼敲门、挨家挨户走访等方式,面对面宣传、收集民众意见建议,切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高新区“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入户4.16万户,入户率达86.7%。

  二是利用融媒体全方位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专题报道高新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在微信、微博、门户网等区新媒体平台开辟“文明实践在高新”专栏,实时报道文明实践活动动态,反映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切实发挥新闻舆论团结人民、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定期在主要公众场所、主要干道刊播公益广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充分发挥高新区历史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向社会传递主流价值。一方面层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投入800万元完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改造提升工作,创作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以及歌曲《苏兆征》等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对每个社区的宗祠进行活化利用,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建筑的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对维护好的宗祠活化利用为村史馆、非遗传承基地、市民艺术中心、社区书屋等。其中,会同祠及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被列为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推出系列便民利民惠民举措

  高新区以创文为契机,推出系列便民利民举措,把“创文”的过程落实为“惠民”的过程。

  教育卫生服务再上新水平。高新区持续引入优质高校资源,推动逐步形成“南有中山大学,北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两翼格局,投入近1亿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9-2020年上半年共有4所幼儿园、1所小学建成使用,新增学位2340个,预计2021年9月将新建2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可新增学位6480个。

  在全省率先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珠海高新区人民医院升级为二甲医院,今年6月高新区获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全面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超过6亿开展EPC模式的河渠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9年至今已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12.88公里,其中鸡山、东岸排洪渠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建成两岸碧道4.1公里。扎实做好扬尘防治“六个100%”,让“高新蓝”成为日常景象。

  坚持抓实抓好底线保障。全力抓好复工复产稳就业首要任务,出台扶企稳岗“政策八条”,设立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企业恢复产能,311家规上企业有310家全面恢复,531家高新企业复工528家。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举办春季网络招聘会,吸引区内200余家企业参与,发布岗位5587个。对口帮扶化州11个贫困村734名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复工。在全市率先对被征地农民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进行生活救助,重点人群实现100%低保。

  打造智慧高新综合治理新格局

  此外,高新区在城市综合治理网格工作基础上,将所有工作进行整合细化,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统筹管理,打造全科网格。目前已完成社区智慧消防平台、智慧工地信息平台、智能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征地一张图等,逐步形成“一张网络深度覆盖,一池数据共享开放,一个智脑统筹全局,一体服务惠企便民”的智慧高新综合治理新格局。

  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以疫情防控期间“三人小组”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区和疾控、医疗、公安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合作体系。

  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探索试行“容缺受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民生业务“零跑动”,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7.6%。

  创新治理机制,挂牌成立“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调解成功率为100%。

  (摘自2020-08-12《珠海特区报》第08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