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新闻 > 媒体看台

珠海“芯”产业的人才突围 建立产业与高校跨界“朋友圈”,打通集成电路产学研融合创新堵点难点

  去年底,在深圳从事多年芯片设计工作的郑观东,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随后,他与一批合伙人来到珠海开启创业之路,“虽然珠海集聚了很大一批集成电路企业,但招人却依然是个大难题”。

  聚焦人机交互智能芯片的普林芯驰公司,落户珠海已有四年多。近两年企业产能和规模大幅提升,随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创始人胡颖哲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依靠高校合作和外地招聘,中初级的工程师基本可以招到,但涉及高精尖领域的稀缺人才依旧难招”。

  芯片人才短缺,是珠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大“心事”,也是当前国内各地发展相关产业面临的现实难题。《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到2022年,我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仍将近25万。当前,珠海正加速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跻身全国芯片产业发展竞争中,缓解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之渴”,是珠海实现产业量级跃升无法回避的命题。

  试水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芯片人才

  当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国产替代、大量市场资本布局的利好时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研发、制造封装到场景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珠海在芯片设计领域优势明显。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数据,2020年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规模跻身全国前十。实际上,多年来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一直稳居广东省第二位,仅次于深圳。正基于此,郑观东去年底也将他的创业公司落户珠海。

  “但现实情况是,本地企业人才缺口大,当地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的数量也很少。”准备在珠海大展身手之时,招人的难题横亘在他的面前。去外地高校“抢人”,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竞争力有限;在本地“挖人”,各企业都在极力留住有经验的人才;而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又缺乏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

  郑观东介绍,目前芯片按照功能可分为存储芯片、逻辑芯片和模拟芯片,每种类别的芯片都涉及众多细分领域和应用场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迅速,高校教育发展很难跟上产业节奏。大多数应届生进入企业后,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学习期,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研发体系”。

  与此同时,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要实现人才和产业的无缝对接,理论和应用操作要并驾齐驱。两者不谋而合,不久前,集成电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在珠海高新区成立,该学院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学院)对口专业的学生资源,借助广东中星电子有限公司、珠海市英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实力,将企业研发融入高校日常教学,以定制化课程体系对学生、教师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与培训,实现学校与产业的有效接轨。

  根据规划,该产业学院预计每年可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最多150名应届毕业生、100名初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校长赵显利表示,集成电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成立恰逢其时,该校将积极鼓励和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

  去年,珠海推出加速培育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面对这样的发展目标,此次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之举,正是珠海抢抓国家产业“风口”的一个市场缩影。

  布局

  高校学科优化打通产学研用链条

  “全国各地都在‘抢人’,主要目标就是产业集聚地和高校集聚地。”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项目推进部部长杨晓燕介绍,国内城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都需要人才,近两年985、211重点高校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年薪高达30万,“企业‘抢人’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高”。

  长远来看,引进集成电路人才仅是一项缓兵之计,能够实现城市自主供给、自主培养的“造血”机制,是未来能否实现产业突破的关键点。而这一共识也逐渐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具体行动中。日前,“中国芯”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正式在珠海落地,由珠海高新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共同建设。

  杨晓燕介绍,三方共同整合珠海市集成电路企业需求和教育资源,借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依托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这一公共服务平台,为珠海高新区高校和企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免费提供实训机会,并对考试通过的人员颁发工信部人才培养证书,进一步提升在珠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类的公共平台支撑,还是人才技术培训等,都需要跟进产业需求实时更新。”杨晓燕说,通过以企业诉求为核心来定制培训内容,在减轻企业自身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可提高区域人才技术实力。

  除此之外,更大规模、更高标准的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在珠海推进。在不久前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二期校园奠基仪式上,该校校长汤涛透露,北师港浸大二期将建成理科、工科、交叉学科、新兴技术、产业转化的重要基地,新校区主要以理工科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电子科学等领域。

  以珠海聚集高校数量最多的高新区而言,辖区内四所高校仅有两家设立与集成电路相关的专业。尽管背靠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但长期以来高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城市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远远不够。随着北师港浸大的新一轮学科布局,本地高校越来越注重与城市产学研的精准对接,这一化学反应所释放的人才动能值得期待。

  扶持

  外引内培构建人才培养“四梁八柱”

  国内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热度持续攀升,然而每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禀赋优势各不相同。在业内专家看来,珠海要携手澳门领先的科研技术和人才比较优势,进行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协作。

  事实上,在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尤为缺乏的是高端芯片的研发生产能力,具有源头创新实力的科研能力和人才。澳门在电子信息领域科研实力不容小觑,依托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澳大芯片研究学术成果屡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目前,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现有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均在横琴设立分部,双方将围绕相关实验室研究成果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借助这些科研平台助力珠澳两地产业发展,关系到澳珠一极能否在新兴产业赛道上脱颖而出。”业内专家指出。

  另一层面,长期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对高精尖人才关注度较高,各地政府针对这类高层次人才往往提供优厚的人才待遇。实际上,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大规模提升,二三梯队的产业人才中坚力量不容忽视。引进、培育、留住芯片设计一线的主力军,才能够真正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基于这一认识,珠海市区两级也提供了人才政策支撑。市级层面对新招聘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人才给予安家补助,全日制硕士生每人3万元、全日制博士生每人5万元,同一企业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辖区主导特色产业的珠海高新区,制定了更加精准化的产业人才政策。该区编制产业人才目录并建立产业人才库,根据人才类别分为A、B、C三类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来到珠海高新区后,将对应享受80万元、40万元、10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同时,还可享受人才公寓或共有产权房、子女直接入读公办学校、就医绿色通道等一揽子配套服务。

  这项人才政策一方面实现了对产业中坚力量的激励,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引进和培育人才提供助力。更值得关注的是,珠海高新区还提出对于产业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对增设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辖区高校,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学科建设资助支持。

  从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到联合培养,可以看到,珠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构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雏形。珠海能否成为产业赛道上的一颗新星,考验的是各级部门推进与执行的力度和速度。

  (摘自2021-07-22《南方日报》第ZC03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