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是当前的风口,各地都想分一杯羹,珠海也不例外。
2022年,储能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时下光伏、电动车之外备受资本追捧的新赛道。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7.3GW/15.9GWh,同比增长200%,反超美国成为世界储能产业的中坚力量。
11月8日,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珠海召开。为期3天的大会将通过1场开幕会、1场高峰论坛、10场主题论坛、1场专业展览共同构成活动体系,共探产业发展新愿景、共绘行业发展新蓝图、共创绿色低碳新未来——珠海在储能产业上的“野心”可见一斑。
产业的火爆不能掩盖问题,珠海需要以冷静的态度,思考如何走好这步棋。
一问: 珠海有储能产业基础吗?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只是搭“新能源抢装”顺风车的储能产业,竟能爆发出如此磅礴的“能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储能的大规模发展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这成为储能产业爆发的直接诱因。
在公布“双碳”目标之后,我国在新能源发电装机方面开始极速膨胀,而不稳定的光伏、风电则存在间歇性、波动性、不可预测性等“先天缺陷”,储能产业的出现,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低价、环保的调节性电源。
储能产业的爆发并非偶然,但这条赛道早已拥挤不堪。资本的大量涌入,凸显了储能产业的市场开阔、潜力巨大,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储能产业群雄逐鹿的格局已经悄然形成。
不能否认的是,储能产业的火爆,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助推,包括广东在内的二十余个省份均发布了相关政策。珠海市作为创新开放策源地,近年来同样聚焦新型储能,并以更大力度的“走出去,引进来”,以项目招引的“超强度”赢得产业发展的“加速度”。2023年1-9月,珠海新型储能产业产值同比提升24%,同时装机规模同比提升230%。目前,珠海仍在继续扩大自身产业优势。
2022年以来,珠海储能相关政策出台力度逐渐加大。2022年7月,《珠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多次提及储能产业发展方式,截至2023年5月,珠海已经发布超20条储能相关政策。
产业链方面,记者查询发现,珠海市在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布局,各大企业、产业园在全市各区均有分布,大部分企业为上游的电池设备、中游的储能电池制造、储能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集中式新能源、数据中心等。
根据电力网数据,珠海2022年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502亿元,同比增长81.8%。根据企查猫查询发现,珠海市储能相关企业近700家,其中有72家规上企业、35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54家高新技术企业,凸显了珠海储能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珠海初步构建以光伏和新型储能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达到了28%,光伏领域已经基本构建起以大尺寸单晶硅、N型电池等为代表的从硅片电池向组件延伸的光伏产业链。”珠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覃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同比增长了46.4%,同时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国内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珠海攻坚新型储能产业,我们瞄准了核心关键环节,通过与横琴上游开始布局,落户了一批具有龙头引领和造血强链功能的企业,努力构建磷酸锂到电解液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的集群,同时布局了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全球超级工厂在珠海建成投产,达产后可以达到6GWh,目前全市新型储能项目投资总额超过800亿元,预计2025年新增产值1500亿元,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和拓展下游的多元应用场景,我们结合产业空间,推动实施光伏+储能一体化的应用工程,探索工业园区、大型企业、海洋风电等融合发展的新场景。”
二问: 如何应对储能产业核心痛点?
“能源电子行业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储能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非常长,商业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问题时有显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说。
缺乏商业模式,这无疑是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最为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是调峰、调频,抑或是备用,储能都无法从相应的服务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资本的涌入,必然带来技术的突破与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这能够解决储能产业长久以来的痛点吗?
11月3日下午,珠海高新区首个市场化光储充空直柔建筑示范场景揭牌仪式在港湾2号·双博基地成功举行,项目的建成与投入运营,有效降低了园区的能耗指标和企业的发展要素成本,使整个园区的年碳排放量减少了43%。该项目有效填补了高新区光储充空柔性建筑的空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市场化、商业化的可靠技术路径。
“这种模式可复制于住宅小区、办公商区、工厂园区等能耗企业的能源结构改造,为其提供更高效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有更好的市场化应用价值,并能助力解决能源供应不稳定、高峰期用电不足等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珠海汇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翼介绍,“这种小而灵的模式可以逐步拓展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华发集团选择携手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储能领域系统的头部企业、硅片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组建了一个强大的联合体共同推动珠海零碳城市建设。“我们将从光、储、端、信四个领域全面发力,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我们在应用端要加大开拓。”珠海华发城市研究院院长、珠海华发城市运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郭桂钦说,“现在我们很多新能源产品已经出口海外,在国内的应用要更进一步去推广,结合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扩大应用。”
曹仁贤认为,若要解决行业痛点,企业还是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能源电子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强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协同,光、储、端、信各个行业加强合作,不仅是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同时还是跨界的融合;再就是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任务,企业应该加大绿色制造、绿色设计、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企业ESG走向更高的水平,“我们要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电子产业中,数字能源技术、智能化、全产业链生命周期等方面面临更新、更多的任务,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绿色数字发展已成为我们能源从业者的共识”。
储能行业并非没有门槛,作为储能产业链的技术和价值核心,储能电芯在产品认证、销售渠道、技术研发方面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珠海各方力量想要跨过“护城河”、做出差异化、解决行业痛点,还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三问: 相关技术如何破局?
“整个能源的变革实际上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逻辑之一,我们目前正处于新一轮的能源变革。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关键变革趋势。”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熊亦晖认为,“目前的新能源比例其实还不是很高,局部区域比较高。未来的话,以新能源风、光为主力能源的一定是发展方向。”
但是,要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储能的装备要求极为苛刻,存在多个不同需求。同时,储能装备要灵活,储能装备的材料不应该受太多资源的限制。在光电和风电占比越来越大、特别是成为电力主导的电力的时候,长时储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抽水蓄能规模大、寿命长,但技术受到地域限制,优质资源趋于饱和,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压缩空气储能对于储能空间要求大,要克服成本问题。锂离子电池储能能量密度高、响应快、配置相对灵活,但作为储能的成本和寿命需要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们最缺的是长时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一针见血指出,“我们团队一直研究液流电池等流体电池,希望通过提高电流密度来提高电堆的功率密度,降低电堆成本。”
“我们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储能的要求非常多,所以新型储能应该是多元发展,这样才可以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的建设,长时储能是我们目前较大的缺口,所以是储能技术重要的研发方向。这种技术一旦突破就会有非常爆发期,必须抓住这样一个机会。”赵天寿表示,“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光伏技术发展非常快,我们光伏发电储能的技术相对滞后,我们带来光电和风电高效利用,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必须迎接这种挑战,发展各种储能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我们希望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新的机遇,来提高光电和风电的实际利用率,迎接‘碳中和’时代的未来。”
“关于一体化的储能,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还没有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或者大家都在做尝试,没有完整的标准,到底未来一体化的风、光、水、火储如何高效发展,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丁荣军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锂电池行业天花板初现,垂直领域愈发细化,储能产业亟需更多的新想法、新技术。就锂电池而言,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问题上始终难以突破——从另一面来看,这给了更多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空间。珠海在布局储能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相关技术也在蠢蠢欲动。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技术的不断迭代,能否探索出新的路子?这就要求珠海不能仅依靠政策上的驱动,更要形成一股由内而外的市场自驱力。
(摘自2023-11-10《羊城晚报》第ZXA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