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社会变迁 留存人文历史 细数属于珠海的文化印记

2018-10-26 00:00 发稿人:

  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南部,因地处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绵长的海岸线,毗邻澳门,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养成了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气质。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给这座城市的宝贵文化财富更是熠熠生辉。

  近年来,珠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果颇丰。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44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1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市级以上传承人33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0人、国家级传承人3人;全市市级以上非遗传承基地10个,其中省级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余条,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类别。

  此外,珠海共有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斗门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北山村)、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南门村、排山村)、8处省级传统村落(排山村、接霞庄、荔山村、虎山村、会同村、淇澳村、南屏村、北山村),以及39处市级传统村落、92处历史建筑、260处历史建筑线索、30处改革开放历史性建筑。

  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广东第一画

  距今二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显示出这里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这也是属于珠海这片土地最早的文化印记。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位于广东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于1989年10月被发现,同年被列入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喻为“广东第一画”“中国沿海地区史前岩画最杰出的代表作”。

  人类的文明史总是优先提起“画”,即先人们刻划在石头上的那些“痕”,宝镜湾摩崖石刻就是属于珠海的“痕”。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共4处6幅,散布于海湾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范围内,其中最大的一幅长5米、高3米。岩画阴刻于大块平整的石面上,图案密集而复杂,形状有船、波浪、龙蛇、舞蹈人等。经专家考证,宝镜湾摩崖石刻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的产物,也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写照。在岩画附近的沙丘和山冈上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证明很早便有人类在此活动。此岩画为广东仅见,与中国北方、西南岩画风格迥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旅游价值。

  三灶鹤舞

  贺老拜寿的美好祝愿

  在三灶,有一种流传了700多年的原生态舞蹈——三灶鹤舞。三灶鹤舞,是珠海市三灶镇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它是在宋朝、明朝和清朝“人日”开灯和元宵巡游等风俗的基础上,再模仿白鹤的动作和神态,加以改进后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内容丰富、主题明确,表现了一种敬老爱幼、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价值取向和美好祝愿。每一次鹤舞表演,都是对群众进行仁爱礼仪的教育过程。

  三灶鹤舞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开光、拜老、羽化”活动。在七旌旗的引领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上门去为36岁的人拜年、为60岁以上的人拜寿,祝福他们长福长寿、儿孙满堂、新年快乐等。鹤舞演绎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七个过程,栩栩如生。

  三灶鹤舞中鹤的造型非常自然、优美、逼真和可爱,舞蹈套路也十分原生态化。三灶老艺人在生活中就会模仿白鹤的动作和神态,把鹤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此外,它以舞为主,歌和锣鼓伴奏,三者结合在一起,场面热烈、欢快、优美。同时,鹤舞有约定俗成的礼仪,先是开光、拜老,最后是羽化,有固定的道具、物品和服装。

  水上婚嫁

  与水相伴的婚约盟誓

  一片山水一座城。作为一座伴水而兴的城市,老一辈珠海人至今记得当年珠海舟楫往来穿梭的景象,四通八达的水系孕育了珠海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和独特习俗,也成就了珠海最独特的文化符号。河网如织的斗门,是我国著名的水乡,在那里有一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

  斗门沙田水乡,曾是疍家人的集聚地。疍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长期在水上生活,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习俗,而“斗门水上婚嫁”正是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习俗。水上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因为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习俗中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

  赵氏祭礼

  来自南宋的皇族祭礼

  在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村中的赵姓人家系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胞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关于赵氏如何迁移至斗门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每逢春节或遇喜庆之事,从中原迁徙定居在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赵后裔都会集中在祖祠,或分散在家族内祭祀先人。

  赵氏祭礼的过程十分考究,以祠堂祭礼为例,首先设置祭坛,点燃香火,然后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等。男女老少均可参与。祭礼可分为新年祭祖礼、婚喜祭祖礼、春秋祭祖礼和进伙祭祖礼(进伙祭礼既可在祠堂内举行也可在家庭内举行)等,祭拜时宣读的祭礼祝文(即祷祝之词)一般由族老委托乡贤撰写,其内容一般为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族人和睦、财丁两旺,祈求先祖福荫后人,表达后人对先人的追思等等。司仪和主祭人等则身穿古式服装(汉服),并设有锣鼓柜奏乐、群狮起舞、舞蹈助庆等,场面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中秋对歌会

  斗歌喉斗文采斗智慧

  中秋对歌会,源于明末,盛于清中,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鸡山村。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风俗篇”记载,香山(现在的唐家湾镇在其辖区内)人有“八月十五日,饮月下,曰饾中秋”的风俗。每年中秋节的黄昏,鸡山村人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挂起灯笼,分东西两侧分别摆放好长凳和长几;面向南面摆上八仙桌,摆放月饼、菱角、芋仔、花生等物品。吃罢晚饭,正是明月初升之时,村中歌手及长者穿上长衫,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新装,在村中长者主持拜月光仪式后,按村民所在地分成村东和村西两队赛歌。这种民俗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中秋对歌会所唱的鸡山牛歌是用当地方言咏唱的五声音阶徵调式的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歌会由两队各自挑选出声音宏亮的成年男性担任歌手赛歌,并请村中或邻村有文化的人到现场作词,供歌手即席演唱。场上唱歌,场下作词,斗歌喉、斗文采、斗智慧,一片喜庆。

  作词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所作之歌词一般对仗比较工整,平仄押韵,如:“今晚歌堂系我开,揾齐兄弟一同来,三只大船装满载,还有歌师打路来”“凤凰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换新装,松竹果树全种上,肥壮牛羊满山岗”,等等。

  中秋对歌会是村民庆贺中秋的一种民俗,其目的不在于争胜负,只为讨个吉利、图个好兆头,其胜负结果只为预测翌年“鱼虾大汛——好江海”或“五谷丰登——好收成”。

  斗门镇

  千年渐进的古老村落

  “珠江门户第一峰”黄杨山脉起伏绵延,层峦叠翠,流水潺潺,胜景连连。那里坐落着凝聚上千年渐进发展历史的斗门镇。斗门镇现存的古建筑群内涵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碉楼、祠堂、骑楼、宅院府邸,建筑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性,从点、线、面反映了斗门镇从宋朝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末民初历史阶段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俗民情。

  龙舟脊、硬山搁檩式梁架等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建筑整体采用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等装饰。传统民居的宅院府邸主要是青砖灰瓦或土夯坭墙或蚝壳墙,以瓦木结构为主,三间两廊、二进三开式,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工艺。部分也融入了西洋文化的一些特点,如柱式、拱券等建筑符号应用普遍,中西结合体现了近代折衷主义风格。

  斗门镇宗祠多是两进三开、青砖灰瓦,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菉猗堂。菉猗堂为龙舟脊、硬山搁檩式梁架结构,山墙用排列齐整、硕大的蚝壳与黄坭浆砌成,院落台基全用红谷石砌成;整体采用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等装饰,墙上有以文人墨客琴棋书画为内容的绘画。体现了较高的传统建筑建造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唐家湾镇

  中西结合的岭南民居

  在珠海的两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唐家湾镇是我国首个以近代历史遗迹申报历史文化名镇获得成功的古镇,其现存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山房路与大同路。

  唐家湾镇的祠堂、庙宇及民居多为清朝时期所建,花岗石做门、窗框和包砌墙基,青砖墙,采用大量的木雕、砖雕、灰雕及壁画为装饰,装饰富意象性。晚清民初建筑出现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布局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平面布局,一明两暗三开间的“三间两廊式”三合院或者是“三间四廊式”四合院,而且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是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岭南百年古镇、华侨之乡的主要价值载体,具有文化政治型(以唐家古镇各种历史名人故居为代表)、建筑遗产型(以唐家三庙和古镇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群为代表)特色。

(摘自2018-10-25《珠海特区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