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情感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连接点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的情感贯穿教学始终,拨动其心弦,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9月29日下午,高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教研组在唐国安纪念学校举行了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线上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包括课堂观摩、辅导讲座以及评课议课三个环节。
活动首先由方钰婷老师执教《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例。方老师设置了“今天我值日”、“这种情况怎么办”、“羊羊值日”和“夸夸我班的值日生”四个情景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值日内容,经历值日过程,培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这一课,帮助学生明确当好值日生的意义,端正对值日劳动的态度。
接着,李頔老师进行题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例研究》的讲座。李老师深度剖析了《买东西的学问》和《让我自己来整理》两个课例,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积极探索链接生活、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劳动技能及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劳动经验源于生活、劳动素质提升于课堂、劳动实践回归生活”的教学目标,让劳动教育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道德行为的力量源泉。在劳动主题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情”入手,以“情”为线,借助调查、游戏、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劳动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实现“情到深处自然行”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