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新区用优享的公共服务助人才“乐业”高新

2023-07-03 15:28 发稿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作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珠海高新区致力于打造“近悦远来”的现代化国际化青年人才新家园,为推动珠海“产业第一”攻坚行动加速向纵深挺进贡献高新力量。
珠海高新区将通过“才聚高新”专栏,全方位系统展现高新区人才政策优势,助力人才在高新区事业腾飞、梦想成真、生活幸福,为“人才产业共兴”积蓄强大势能,敬请垂注。

完善的教育配套、优质的医疗资源、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是关切每位人才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更是每一位人才选择高新、扎根高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珠海高新区倾情打造有力度、有温度的人才向往之地。

名师名校加持,提供3.2万个学位助力人才子女就近上好学;拟建综合三甲医院新增1000床位,免费体检+人才绿色通道。

实现就近看名医,打造高品质生活配套、全龄友好的宜居之城,让人才轻松就近享生活……珠海高新区,全面贴心服务,用“暖心”政策吸引人才扎根。

就近上好学  3.2万学位,100%保障入学需求

珠海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名校合作办学,加大公共学位供给力度,不断提升公共教育质量。

全国首个实现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城市

约16.6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项目20个,新增学位19380个,保障人才优质学位供给。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幼儿园、中小学50所,学位超3.2万个

100%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辖区学校任选入学。重点项目及企业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子女统筹安排入读辖区公办学校

校地合作办学“高新范式”,打造了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珠海市金鼎中学、珠海市礼和中学、珠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珠海高新区金凤小学6所特色鲜明、教学创新、质量优异的合作办学学校。

实施“凤凰名师”培育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编外教师与编内教师“同工同酬”,面向全国引进名师组建教育教研专业队伍,全面开展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激发队伍活力,吸引了一批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教育名校教师。

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出台《珠海高新区2022年秋季学期产业工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工作方案》,让产业工人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择近校”。2022年已提供1420 个学位、帮助507名产业工人子女入读公办中小学,后续将继续提供公办学位超6000个

就近看名医

三甲医院专属服务让人才留的安心

珠海高新区进一步优化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建设高新区人民医院北围片区三甲医院,让人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持续投入超1200万元,率先在全市实施“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惠民政策,惠及32万余人次

高新区人民医院北围院区,与省级医院共建唐家专科医院,提升“1+2+18”“区—镇—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免费健康体检服务。(2023年免费健康体检申报即将启动,请及时关注“珠海高新人才一网通”。)

高新区“速诊卡”的人才可享受健康咨询、贵宾候诊、诊疗服务,一站式导诊服务,专家预约、会诊与住院等“绿色通道”服务。

就近享生活  品质生活空间全龄友好的宜居之城

精品公园、优质商圈和品质文化空间配套……珠海高新区致力于为人才打造一个便利且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营造“全龄友好型”的宜居之城,以全流程贴心服务打造最优生活环境,确保人才“留无忧”

为提升人才城居生活品质,高新区精心打造中山公园、红花山党建公园、会同体育公园、金银湾公园等系列精品公园,建成宝龙城、港湾1号、格力海岸滨海商业街、翠湖里商业小镇等一批优质商圈,为人才提供便捷的购物、餐饮和娱乐场所。

唐家湾美食节、会同艺术荟、沙滩音乐节、“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金银湾未来科技沙龙……高新区常态化举办特色品牌活动,全方位满足人才创新创业、休闲娱乐的多元化需求。开设“青春不散场”“金银湾海岛生活节”“青年创业市集”等主题活动,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高标准建设淇澳红色美丽乡村,在共乐大花园、凤凰山古驿道、后环湿地公园等处建成多个阅读书吧,建成24家“红色驿站”港湾1号“门店式”青年之家,打造青年人才学习、休闲的“暖心港湾”。

将唐家古镇、会同古村和辖区高校串点成链,形成独具高新特色的“大学小镇”城市形态。在会同市民艺术中心设立“英语角”,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公益培训班等系列人才服务活动,为人才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珠海高新区始终坚持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让人才安居到抓好教育、医疗民生工程,从“留才”举措到“留才”温度,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以人才“引擎”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聚变,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强磁极”,有力推动珠海“产业第一”攻坚行动加速向纵深挺进。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

在珠海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之上,这首人才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将持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