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苏兆征从淇澳岛这块革命热土步上革命之路,由一个在香港做海员谋生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和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00多年后,这块土地上的党员们,在苏兆征这位淇澳村第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忘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让淇澳村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进一步得到接力传承与发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淇澳岛走出一代工运先驱
冬日暖阳和煦的一个午后,沿着白石街一侧的窄巷走进深处,便来到了位于461号的“苏兆征故居”。
这是苏兆征祖父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苏家老宅。推开院门入内,两间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平房为正房,并有一间小厨房和一间偏房,真实再现苏兆征早年的生活场景,灯盏、瓷碟、铁茶壶等生活用品无不透露出这家人的贫困、简朴。
如今,几经修缮后的苏兆征故居扩建为苏兆征故居陈列馆,陈列馆旁还建了兆征纪念广场(现更名为:淇澳广场)。“这里已成为了人们重温革命历史的窗口和平台,让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传扬下去。”苏兆征故居陈列馆讲解员叶芝珊说。
一方红色的热土,孕育一代革命先驱。“淇澳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1833年,这里的人民便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其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唐家湾镇党委委员徐立说,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用赔款铺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
“白石街”和十米开外的抗英炮台遗址,彰显着当地村民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已成为游客来淇澳岛必去的“打卡点”。
从海员成长为中国工运领袖
18岁的苏兆征在家乡吃不饱,只好在远洋海轮做杂役,并在船上结识香山老乡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会,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
1922年1月12日,在苏兆征和林伟民等人组织下,香港海员毅然举行了大罢工。在苏兆征的领导下,工人们拒绝了资本家及港英政府各种胁迫和诱惑,迫使对方答应工人条件,罢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罢工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自此以后工人运动高潮迭起,也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925年3月,苏兆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19日,在苏兆征、邓中夏等共产党人领导下,香港和广州举行了举世闻名的省港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作为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此后苏兆征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兆征精神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作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如一颗闪闪红星闪烁于淇澳岛上,散发出越来越大的红色魅力。
2021年,淇澳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淇澳社区以此为契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同时,扎实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
“‘兆征’二字是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懈奋斗,建设红色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淇澳社区党委书记姚华耀表示,在兆征精神引领下,他带领全村干部和党员,积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与优势资源,激活全村“百千万工程”建设发展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淇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整合资源力量、盘活集体物业、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社区集体收入预计将超过2000万元。
淇澳村第一位共产党员苏兆征的革命精神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淇澳人。
近年来,淇澳社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组织党员开展爱国卫生、垃圾分类、净滩环保、敬老护老等活动;打造“榕树夜话”党建品牌,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打造美丽家园议事平台,建设惠民和谐社区;深入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居民享受到就业、养老、康复等18项“一站式”服务;成立高新区首个社区大学-淇澳社区学院,让居民在“家门口”充电提升就业技能。
淇澳社区通过“大党委”工作机制引领,以“党建+”形式在社区治理、文明城市建设和扶弱帮困等工作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设立长者饭堂、养老服务室、图书室等,形成区域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