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看看高新区怎么做

2024-05-23 10:30 发稿人: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攻坚行动,近3年教育投入超22.3亿元,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150个,引进、培育23名教师、名校长,通过与综合性大学办附校、与市内名校合作办学等途径,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涌现出金凤小学、文园中学礼和校区等品牌名校。

  确保“有学上”的目标,谱写“教育公平保障曲”

  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保障教育学位供给,高新区先后印发《珠海高新区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珠海高新区产业园区配套公办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旨在系统谋划和推进产业园区内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划与建设,提前布局因产业发展带来的教育需求。

  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学位的供给,高新区制定《高新区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行动(2022-2024年)实施方案》,推进20个学校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学位19380个,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截至2024年5月,高新区在学位建设方面的成效显著。全区公办幼儿园增至17所,增幅达到738%,标志着我区学前教育转入以公办园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公办小学增至12所,学位增加了75.9%,有效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同时,公办初中增至3所,学位增加了90%,进一步补充了初中学位。

  目前,高新区持续推进北师大实验学校(东岸校区)、共乐小学、那洲小学、东岸小学、前环社区幼儿园等5个项目,预计可提供学位5940个,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入读好学校。  

  2024年9月新开办的学校:

  1.凤鸣小学: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多功能厅、图书馆、电教室、篮球馆等设施,以及大量的活动空间和共享屋顶花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教师队伍由新招聘的优秀教师和区内骨干教师组成。

  2.共乐小学:学校设有多种教学和运动设施,包括田径场、足球场和室内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活动空间。教师队伍由新招聘的优秀教师和区内骨干教师组成。

  3.北师大实验学校(东岸校区):学校配备了标准的50米室内游泳池等先进教学设施,北京师范大学推荐教育部名校长担任校长,确保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高水平起步。

  突出“好上学”的理念,谱写“以人为本服务曲”

  入读公办学校政策:2022年8月9日,高新区印发《珠海高新区2022年秋季学期产业工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从2022年至2024年将提供约六千个公办学位,让产业工人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择近校”,集聚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

  “微循环”公交线路:为了解决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问题,高新区积极推进连接产业园区、产业工人居住区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微循环”公交线路,以便于学生和家长出行。

  点对点校车服务:对于部分需要分流到周边学校入读的学生,高新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提供点对点的校车服务,以确保学生能够安全、便捷地到达学校,从而解决了师生交通出行的难题。

  公办初中寄宿制:率先探索公办初中的寄宿制度,并启动了金鼎中学宿舍楼的建设,为居住较远或通勤不便的学生提供住宿设施。

  假期托管服务:为了缓解家长在假期期间看护孩子的难题,5所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实行了假期托管服务。

  晚托服务:15所公办幼儿园实行了晚托服务,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在晚上也能有人照看孩子,减轻了家长的压力。

  金凤小学:通过利用和改造现有空间,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时停车难的问题。一是绿化带改造:将学校3号门对面的原绿化带区域改造成一个公共停车场,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临时停靠的地点,方便他们接送孩子上下学。二是环岛路线设计:为了确保交通流畅且安全,学校设计了环岛路线,避免了车辆来回穿梭造成的混乱和潜在安全隐患。三是“勤学停车场”开放: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创新发展大厦开放了其公共区域作为“勤学停车场”,供家长在特定时段免费停车,进一步缓解了停车压力。

  礼和中学:通过与珠海市公交集团合作,开通了两条勤学专线(勤学36号线开往唐家、勤学37号线开往金鼎),同时调整Z71环线路线以停靠礼和中学。这些措施显著改善了师生的通勤状况,使得上学和放学的路程变得更加顺畅和安全。此外,高新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与中山公交集团沟通,成功解决了珠海至中山南朗方向学生的通学问题,为师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条件,缓解了等车难、乘车拥挤、速度慢、票价高等问题,为居住在北围片区的学生带来了便利。

  港湾幼儿园:创新暑期教育模式,打造多彩假期生活。幼儿园根据混龄、混园、混班的原则,分两期开设了4个暑托班级,每期课程内容丰富,旨在通过水池嬉戏、沙池寻宝、平衡车、喂兔子、摘水果、绘本故事、玩益智玩具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园成功地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创新的暑期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为家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南山幼儿园:推出了两个时段的幼儿晚托服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选择最适合的晚托时段。幼儿园的晚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户外体育游戏、绘本故事分享、区域自主游戏和手工制作等。幼儿园的负责人表示,开设晚托服务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希望通过这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实现“上好学”的愿景,谱写“教育高质量新歌曲”

  构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并与高校、市内知名学校合作,探索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学校模式。这些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探索教育现代化新路径。

  路径一: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源于优秀教师的培养和交流。通过听课、教学问诊等专业发展活动,教师们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区教育研究中心:构建一个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是常态化教师交流:区内学校之间广泛开展教师交流活动,有助于分享最佳教学实践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通过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在校际间轮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交流轮岗人数超5%。二是“名师工程”实施:珠海高新区大力推行“名师工程”,利用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和培训部门的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培训,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到校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确保涵盖所有学段和学科的教师。三是持续的专业发展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发展活动,包括教学问诊、视导等,以及对200多节课的听课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四是培养领军人物:2023年,培育了4名“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以及23个名师工作室,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教育领导者,并通过他们的带领促进1000多名骨干教师的快速发展。五是教师技能比赛:定期举办各种教师技能比赛,如青年教师新秀赛、全过程评优教学能手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力,提高其专业技能。

  路径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提升教育吸引力的另一重要策略,探讨通过特色化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学体验。

  唐家小学地处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是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的故乡。为传承发扬粤剧文化,丰富学校“唐”文化品牌系列课程,该校于2020年设立了“涤生粤剧班”,建设特色课程,提升办学品质。聘请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老师、珠海粤剧艺术家姚俊老师和吴智钊老师为艺术顾问,聘请专业粤剧演员为辅导教师,成立专业团队管理粤剧班,培养小戏迷、小戏骨。近两年,“涤生粤剧班”已累计斩获20余项省、市、区级奖项。其中,在第十四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涤生粤剧班”凭借《过零丁洋》《涤生从艺记》《打金枝》斩获了三个奖项。

  金凤小学:通过戏剧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学校不仅重视戏剧艺术本身的教学,而且致力于将戏剧融入跨学科的学习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如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戏剧教育融合跨学科融合是金凤小学的另一大特色,同时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挖掘与应用。学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经典作品,并将其改编成戏剧,通过表演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舞台表现。

  唐国安纪念学校:学校秉承了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将篮球作为特色运动项目,通过一系列篮球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并在市区篮球比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广东省篮球特色学校”的称号。学校负责人表示,篮球运动的推广,不仅仅是对体育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灌输。学校通过篮球,教会学生们如何在竞技中寻求快乐,如何在挑战中成长。这些形式多样的篮球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它们培养了孩子们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有运动特长的学生。

  金鼎一小:学校注重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展现个性和才华。金鼎一小通过其特色漆画项目和其他艺术教育品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珠海市唯一的小学漆画实践基地,金鼎一小开发了“大漆水上漂”“非遗漆线雕”等课程,这些课程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并成功吸引了一批对漆画艺术兴趣浓厚的学生。漆画项目还与厦门、深圳等地的学校共享资源,举办青少年漆画交流展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漆画的热情,并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除了漆画,学校还打造了陶艺、扎染、书法、版画等美育品牌,助力学校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中大附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初中机器人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是珠海中大附中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该项目不仅涵盖了机器人设计、编程、操作等基础知识,更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近年来,珠海中大附中有多位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科技比赛中荣获奖项,这些成绩是对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有力证明。学校的机器人教育项目不仅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科技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初中机器人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在第六届“教博会”上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展现了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显著成就。

  路径三:与高等学府的合作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为学生带来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2019年,高新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协议,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教育领域框架协议,开展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双方将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以期打造出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学校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北师大直属实验学校品牌优势,共同启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学校(金凤小学部校区)(东岸初中部校区)的九年一贯制合作办学项目,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持和指导。至此,高新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已经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的全阶段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链。这种全阶段的教育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连续性的优质教育,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路径四:集团化办学模式也取得显著成效。深化集团化办学,以“名校+新校”模式,开展跨学段课题研究,构建全程贯通、学段衔接、层次递进的一体化家庭教育体系。

  唐家湾中心幼儿园集团:以唐家湾中心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集团,由区内前环、凯旋、景阳、海岸幼儿园共同构建的教育集团,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从“单一化培育”到“多样化创新”的跨越,也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全国项目式学习论坛上,唐家湾教育集团总园长梁乐分享了集团在项目式学习一体化构建方面的顶层设计框架及在地实践经验。唐家湾教育集团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区域展示项目式学习的窗口,该集团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幼教同行参访交流千余人次。

  礼和教育集团: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成为珠海市首个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的教育集团。以珠海市文园中学(礼和校区)为核心校,携手珠海高新区礼和小学、珠海高新区星湾幼儿园共同构建的教育集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礼和教育集团取得了以下显著成就。一是集团确立了统一的教育目标,致力于推广一致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连贯且高质量的教学体验。二是校际密切互动,成员学校之间的互访和交流频繁,加强了师资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幼小初整体规划,通过制定整体规划,确保幼儿教育到初中教育的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的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项目,增强教学的研究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机会。

  路径五:建立高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机制,通过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信息渠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永丰小学:与UIC携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建了一个双赢的教学环境,为永丰小学的师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教育资源通道。学生们以近距离接触大学级别的教育资源,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种新型的教育合作模式,不仅让永丰小学的学生们受益,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它证明了通过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紧密合作,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唐国安纪念学校:邀请高校学生志愿者到校对学生开展课后服务,开设英语绘本课、英语口语课、科普课等活动。高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得到了成长,为他们日后的教育工作或相关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环小学:与珠海国际学校携手,开展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不断推动教育的现代化、生活化和国际化。合作的成果已经初显端倪,两校共同举办的足球友谊赛、数学节游园活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国际日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显著提升了后环小学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这些交流活动为学校构建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路径六: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国防教育融入学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军训活动。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试点打造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礼和小学:国防教育模式,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力量。不仅将国防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通过构建国防教育长廊、发展年级及班级特色文化,以及设计多元且丰富多彩的国防课程,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喜爱。这些活动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们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并深入领悟国防文化。在我区首届军体拳比赛活动中,该校赢得一等奖。

  金鼎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并有意识地超越自我。一是开设心理常规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金鼎中学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和咨询师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二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评,通过科学的测试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积极与医院和社区资源联合,提升学生在面对各种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四是与高校资源的联合,则进一步提升了心育团队的专业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提供最前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五是家长资源的联动,则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交流平台,增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