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农办组织高新区乡村振兴办、斗门区委农办在高新区金鼎文化中心召开《乡村振兴大擂台》现场动员会后,首批参与《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录制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立即启程前往广州打擂。高新区会同社区乡村代言人蓝璋等20人热情高涨奔赴节目录制现场,并充满信心地高喊着,“会同会同,与众不同!”“会同必胜!”大家表示将努力拼搏,发挥最佳水平,尽情展示会同这个“珠海最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现会同古村的独特魅力,力争在本期擂台赛中脱颖而出。
据介绍,《乡村振兴大擂台》是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专项宣传活动,目的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展示乡村振兴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纵深发展。活动以主题综艺擂台比赛节目的方式,由广东省21个地市各推荐两个乡村,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产业发展”五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比拼,最终评选出广东省最美乡村前三名。珠海推选高新区会同社区和斗门区莲江村代表珠海市与肇庆市的两个乡村在电视擂台上一决高下。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要求,珠海高新区党委、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会同社区为样板,从发展特色经济、拓展社区居民收入、分类实施古民居修缮、挖掘古村落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打造会同乡村振兴特色村。
说说会同前世今生
会同古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传统村落、著名侨乡。会同于凤凰山脚下依山而建,村前荷塘,背山面水。村中有两座闸门、三座祠堂(调梅祠、会同祠与莫氏大宗祠)建于清代,建于民国的两座碉楼名为“风起”“云飞”。
2001年,原会同村委会改制为会同社区居委会,隶属于珠海市唐家湾镇,下辖会同、柏叶林、正坑和燕子埔4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6162人、非户籍人口约2200人。辖区及周边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三所高校。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社区”“市级生态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秀秀会同实力魅力
会同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近代村落,也是珠海近代史的活标本。
会同是香山地区农村最早自己发电照明的村庄,也是珠海地区第一个全村通电及为村民播放免费电影的村庄。
2013年,唐家湾镇会同古村成功入选第一组《中国古镇》特种纪念邮票。村前祠堂、碉楼相映,村内青砖、灰瓦岭南民居成行成列,村中古树森然、蔚为大观;三街八巷呈棋盘格局,东高西低错落有致,是结合中西规划理念建成的古村落;长南迳古道途经会同,被誉为“珠海最美的乡村”。
2015年以来,高新区对会同的闸门、祠堂、碉楼等进行全面维修并活化利用。2018年2月,会同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七批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开设有会同电影小馆(调梅祠)、阅潮书店(会同祠)、会同村史馆(莫氏大宗祠)等文博场馆,观众可免费参观。2019年,对村内两座碉楼和8条巷门楼保护修复,特别是修复了云飞碉楼上100多年的英国原装进口三面报时钟,让已停止运转超过50年的三面钟再次启用。
2015年开始,依托“大学小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高校资源,高新区每年国庆期间在会同举办“会同情韵”艺术节,为会同注入更多的时代符号与文化元素,提升古村文化品味,打造具有南粤特色的乡村休闲游。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会同古村每年休闲旅游人数达80多万人次。
会同与周边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和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三所高校融合发展形成“大学小镇”。2019年9月,大学小镇-会同之旅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数数会同名人贤达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开放洋务后,会同人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莫氏三代人在太古洋行开基创业中,亦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制造、炼糖技术,在香港、广州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莫应溎是莫仕扬之孙,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之一。1950年9月30日,莫应溎以香港华商总会董事的身份力主华商总会应挂五星红旗,此事轰动当时整个香港。
国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祖籍会同。
汤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校长。
看看擂台五大版块
《乡村振兴大擂台》重点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产业发展”五方面内容,展示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
厕所革命
会同社区共有6座公厕,其中旅游配套公厕1座、独立式公厕3座、附属式公厕2座。会同驿站公厕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古村文化,公厕的建筑样式与古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相得益彰,六小件齐全,配备第三卫生间和应急服务中心,服务游客、学生和村民;社区和市政公司合作,制定了公厕卫生质量标准,配备2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公厕的日常管理和保洁等工作,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半,每小时一次小保洁、每天一次大清洁。
农房管控风貌提升
会同古村是珠海市内保存完整的传统广府村落,保留有明显的近代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被评定为省级传统村落,2015年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16座古屋已完成了保护性修复,采取“先保护后开发”模式,按照规划分批次进行修复。
目前,会同社区主要道路全部完成沥青路面改造,古村三街八巷已完成铺装石板路及鹅卵石收边,两个停车场均使用透水性强的草坪砖铺设,提供200个停车位,免费对外开放;在古村核心保护范围外统一规划建设新村,新宅基地建设是珠海首个村民建房实行“三个统一”的示范点,每栋限高12米,占地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新宅基地已全部完成强弱电下地。
垃圾治理
2015年年底,会同社区环卫保洁纳入市政管养,由区属企业高华市政公司负责。配置了保洁人员18人,实行保洁16小时制。
目前,该社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已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完备,每户配备家庭垃圾分类桶,建有两个“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两座垃圾转运站、8座环保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洗手池、照明灯、投放指引等设施;每天17:30-20:30实行垃圾定点投放,由专职督导员引导,对投放正确者记录积分;自主开发“爱高新·爱分类”小程序,可查找分类收集点,引导正确分类垃圾,内设积分奖励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自主创作垃圾分类歌曲《幸福分类》,被选入学习强国平台。
污水治理
会同社区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约14400米,全面实现雨污分流。独立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市政管网相结合,日处理能力达每日300吨、排放水质达到I类B标准;为融合周边景观,社区独立式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地埋式设计,表面看像花园。采用生物膜处理技术,处理排放水可直接用于生态渠用水;每个月聘请第三方检测水质,每三个月做一次生物膜清洁,保证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
产业发展
利用土地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建设UIC宿舍项目,为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50万元;依托高校发展配套服务业,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建设会同饮食街,为大学生提供生活配套,为自驾游、旅行团提供旅游配套,每年为集体经济组织带来500多万元的收入;活化利用会同古村各种资源,吸引大学生和本地村民创业,培育了乡村产业新业态,如老屋咖啡、同心泥煨鸡、张妈茶果、烧仙草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红店。变祠堂为书店、电影小馆、村史馆,变古屋为咖啡店、奶茶店,变果园为休闲农庄,变农房为民宿;依托辖区及周边三所高校,融合形成“大学小镇”,使社区和校区融合发展;2015年起,每年国庆期间在会同举办“会同情韵”艺术节,向市民呈现了一个将岭南古村、“大学小镇”与艺术魅力完美融合的艺术节,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活动,创立珠海城市文化新名片。2019年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营业额约3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会同集体经济收益得到较大提升,2019年可用于集体分红分配约2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
(摘自2020-07-28《珠海特区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