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全力助推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建设 抢抓新机遇 筑强新引擎 跑出新速度

2021-06-30 11:01 发稿人: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企业综合创新实力全市第一,207家企业获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37%;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市第一,8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9%……高新区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暨重点项目挂图作战会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首季度经济数据全面刷新的背后,是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对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在建党百年之际,迎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的高新区,将如何续写新篇?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虎表示,高新区将自觉担当起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的使命,永葆“闯”的精神抓谋划,永葆“创”的劲头抓推进,永葆“干”的作风抓提升,将战略机遇转化为战略优势,打造珠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抢抓“三区叠加”机遇

  高标准谋划深珠合作示范区

  在高新区2021年重点项目签约动工仪式上,包含航城怡通供应链平台、日海智能通信设备产业、立德电控半导体产业项目在内的17个深珠协作示范类项目落地,总投资达79.22亿元。一系列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深珠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深化深珠两地合作交流,是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大意义。

  3月末,《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伴随着政策东风的吹拂,地处深珠合作最前沿的珠海高新区,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三区叠加”的战略机遇。

  实际上,基于在深珠合作方面独特的区位、创新、产业优势,珠海高新区围绕推动深珠合作早已开始布局。去年11月,华为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在珠海高新区揭牌成立。今年3月,高新区与华为正式签署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城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中国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区”,推动智慧视觉产业链、创新链在高新区融合发展。

  在联手深圳打造产业生态圈方面,珠海高新区已初步形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赢”“深圳总部(窗口)+深珠合作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积极做好和深圳产业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到珠海转移转化工作。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已落地深圳产业项目46个,总投资超141亿元。

  抢抓“三区叠加”战略机遇,珠海高新区正以国际视野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两化三型”深珠合作示范区。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发展共同体。以金星湾“一水两岸”为核心区,面向全球公开招标,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推动对标合作从量的增加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探索迈向全面突破,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联通畅通融通发展共同体。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以后环片区、淇澳岛区域为主承载区,近期规划建设后环片区,中期开发建设淇澳岛起步区,远期整体开发淇澳岛全岛,建设产城融合滨海新城,打造城市新中心。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湾。实施创新生态共育、创新要素共享、创新产业共建战略行动,加快构建以深珠合作为重点,“两点”“两廊”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圈,实现创新发展高效联动、优质资源高效共享、科技攻关高效协同,将金星湾打造成为比肩深圳湾的科技创新湾。

  “深珠合作,珠海高新区是第一站。我们能预见,未来会有更多同行业的企业来到这里,带来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此转移转化,不断扩大集群效应。”威兆珠海总部基地项目董事长李伟聪认为,随着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更加深入,产业集聚效应将大大提升高新区乃至珠海经济发展的能级量级。

  2、构筑创新“强磁场”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创新发展先行区,是省委、省政府《意见》赋予珠海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作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高新区正突出到点到位抓创新创业服务,构筑创新“强磁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要坚持‘创新不问出身’的服务理念。”在抓创新创业服务方面,苏虎强调,高新区既要育“强”更要扶“小”,把政策支持、服务保障覆盖到每一家企业、每一名人才。

  制度创新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构筑创新“强磁场”的关键一着。今年3月,高新区连续出台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与扶持科技创新的三大新政,推出“最高补贴1亿元”“首建产业人才库,构建引才、留才和育才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支持区内企业相互采购,推动产业链联动发展”等真招实招,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接下来,高新区还将在扩权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进一步凝聚创新合力、提升创新能级。比如,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为主线,积极创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立“港澳人才高新汇聚、港澳资金高新流通、港澳科技高新转化”制度机制,高起点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高新区将聚焦引进建设“大平台、大装置、大载体”,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例如,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大所对接,推动重大科研平台落户高新区。围绕“天琴计划”、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布局“深空”“深海”科研基础设施集群。深入推进“两高”融合,支持龙头企业携手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

  此外,高新区正对标全球主要创新高地,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梯次培育体系,打造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营商环境等举措,营造走在全市前列的“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生态友好型、文化包容型”创新生态。

  “这里交通便捷、人才聚集、政策亲民、产业链完善,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看来,高新区在区位、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高、精、尖”企业迅速成长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

  3、推动“双链”深融合

  培育壮大“3+X”产业集群

  今年4月底,奥松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特色半导体IDM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高新区举行,总投资达30亿元,标志着珠海市首家晶圆厂正式落户高新区。该晶圆厂的落户,填补了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制造环节的空白,将进一步降低芯片研制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珠海打造集成电路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是高新区用好项目强链补链、为产业发展赋能的一个缩影。当前,珠海正加快培育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为重点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区通过持续强链补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做强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翻开高新区2021年重点项目签约动工仪式手册,一个个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好项目映入眼帘:既有贝迪功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丽业体外诊断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制造业项目,又有创耀接入网传输芯片研发及系统应用、脉搏波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等行业领先、前景广阔的高精尖项目。这些项目让高新区产业强链补链按下了“快进键”,也将为高新区重要产业发展补足动力。

  迎来“三区叠加”战略机遇的珠海高新区,正努力寻求产业升级的更大突破。在培育壮大“3+X”特色产业集群方面,高新区将继续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比如,对三大主导产业,高新区将建立更加清晰的产业链企业分布图、产业链核心技术图、产业链人才流动图,每季度分产业做好专项统计分析。对“X”中有潜力、有后发优势的智慧视觉、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产业,做早做实培育扶持工作。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开展“园区招商”,与市属国企加强“共投共引”,与名企名校(院)加强“共建共引”,围绕专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协同招商,进一步完善“成长期配租、壮大期配售、成熟期供地”产业载体保障机制。

  4、跑出民生改善“新速度”

  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产业与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新区突出提速提质抓民生保障改善,不断织密幸福保障网,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辖区幼儿园路段增设减速带、泥泞道路硬底化、黑暗巷道装路灯……近期,不少高新区居民发现,回家路上的小事、急事、难事,正通过“民生微实事”一一解决。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最生动的注脚。据统计,高新区今年将投入1550万元扎实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截至6月15日,已向社会各界共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268个,确定开展项目89个,目前已完成47个。

  聚焦民生改善,高新区接下来还将在加快补齐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设施数量的同时,加强名医名师培养、名院名校建设。加快优化智能、绿色、便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力推进金琴快线北延线、兴业快线(北段)等“大动脉”建设的同时,加快唐家、金鼎片区“微循环”改造建设,统筹加强东岸留诗山片区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改造提升、后环公园景观提升等工程,布局建设智能停车场、智能停车服务设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提升辖区消费品质和消费环境,以古镇古村、淇澳海岛为重点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商业圈,以宝龙城、格力海岸等为重点打造新型消费现代商业圈,以邻里中心、连锁超市等为重点打造日常消费社区商业圈。

  位于港湾一号科创园的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全方位展示着高新区最新智慧视觉应用成果。“智感安防示范社区”系统可对居民吐槽颇多的高空抛物行为进行监测,“智慧联接示范学校”系统可实现对校园安全的精细化管理,“全息视觉示范道路”系统能做到对路口交通状况的全息无死角监测……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智慧城市正从一个抽象的词汇,润物无声地走进高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幸福品质的有力抓手。当前,高新区正通过建设雪亮示范工程、全息视觉示范道路、智感安防示范小区、智慧管理示范园区、智慧联接示范学校、智慧工地示范区域、环境感知示范体系“七个一”子项目,加快推进区内智慧视觉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高新区接下来还将突出和美和谐抓基层社会治理,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大力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把教育整顿的实际成效转化为维护稳定、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落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摘自2021-06-30《珠海特区报》第T3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