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获得其中一份月球“土特产”——500毫克月壤,即将在珠海启动对月壤的科学研究。
13日,这份由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的月壤,经精心护送成功抵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赴月球“出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一次性带回1731克月壤。今年4月,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发布第一批月球样品信息:44个科研样品,共56.8812克月壤。随后,全国有23家科研机构的37名使用责任人提出85份申请。
今年6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召开第一次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评审会,中大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智勇作为使用责任人参加。经审核,包括中大在内的13家科研机构31份申请获得通过,样品发放总量共17.4764克。对这些月球样品申请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月球火山活动年龄、月球演化过程等方面。
据肖智勇介绍,中大有一支做行星地质研究的团队,已有十几年的经验。“在样品申请答辩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意义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申请的样品全部获批,一共有500毫克的月壤。”他说。
据介绍,为了响应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大于2017年依托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了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并陆续引进了一批深度参与国内外行星探测任务的青年才俊,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为护送并妥善保存这份珍贵的“土特产”,按照中国探月中心的要求,中大已经完整建成了嫦娥五号样品的运输、存储和保护装置。这些设备将在纯氮气和极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和分析。“我们经过前期筹备和研究,制定了完善的措施,包括转移、交接、监控等流程,保障样品的安全。”肖智勇介绍,团队的目标是提取月壤中因撞击形成的产物,并计划对月壤开展化学分析,希望研究其中的物质成分,从而分析月球的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大获得的月壤将来有机会面向观众开放展览。肖志勇表示,按照嫦娥五号样品管理的规定,本次申请的样品为科研样品,不是展览用品。后期面向公众展示的月壤,将在样品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向上级管委会申报,尽量争取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摘自2021-07-14《珠江晚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