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近年来,珠海高新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在校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既促进了非遗教学的相互融合,又接力推进了非遗文化传承。
据统计,自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珠海高新区已培育了300余名的非遗文化小传承人队伍,并在辖区6所中小学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今年已是这批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工作的第8年,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让高新区特色非遗文化在辖区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学生从知到会、从学到做,筑牢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传承人。
唱起来▶▶
用好声音传承本土传统文化
“八月十五系中秋,中秋明月照当头。人哋亚爹有钱吃月饼,我哋啊爹冇钱吃芋头。”每周三下午,中秋对歌会传承基地——唐国安纪念学校40多名学生就会来到排练室,学唱别具本土特色的鸡山牛歌,他们的老师来自学校旁边的鸡山社区,是已故鸡山牛歌代表性传承人唐贻程的儿子唐和兴。
此课程作为该校四点半课堂已连续开展三年,今年73岁的唐老先生一直坚持为学生们传授中秋对歌的精髓曲调。
“非遗传承得从娃娃抓起,要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不要等到丢失了、没有了,再去找它。我们一直在努力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来。”唐国安纪念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范小云表示。
而在鸡山牛歌传承基地——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唐家中学),副校长王秋菊牵头组织编撰的《鸡山牛歌 校本教材》,收录了近年来唐家中学创作的鸡山牛歌原创歌曲乐谱及教案,该校还通过文艺汇演、拍摄MV、开办专场音乐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
《游园惊梦》《帝女花之香夭》《红娘新唱》《白龙关》《江姐绣红旗》……为传承粤剧文化和纪念家乡先贤唐涤生,唐家小学于2020年7月成立了“涤生粤剧班”,迄今2年多来共参加了8次大型比赛,收获20个奖项。
在今年第十三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涤生粤剧班”两名学生分获儿童组“金花”“银花”称号,收获了珠海市小学生小梅花奖比赛的“首金”,“在少儿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级别的赛事获奖,展现了‘涤生粤剧班’的实力。”唐家小学副校长廖晶遐表示,今年5月,唐家小学获批成为“珠海高新区粤剧传承基地”,将继续为粤剧传承谱写新篇章。
舞起来▶▶
“雄狮少年”巡游展技赢喝彩
今年端午节,一年一度的“端午祈福巡游”非遗传承活动在淇澳岛举办。在巡游队伍中,来自兆征纪念学校的16名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巡游方阵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手持小头牌、小锣伞、小单彩,传统物件上印有“智勇双全”“学业进步”等字样。
而前方舞狮队里的孩子们,更是来自该学校的舞狮非遗培训班,他们在现场的舞狮表演中穿、腾、跃、翻、滚,醒狮动作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龙狮的精、气、神、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也是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传承基地——兆征纪念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以来的年度优秀成果展示。
兆征纪念学校校长罗志勇表示:“为培养淇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舞狮传统文化,兆征纪念学校联合淇澳社区学院开展了舞狮非遗培训班。我们培养了一批有扎实技艺的‘小狮人’,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仍在社区学院上课、坚持训练。”
动起来▶▶
一招一式感受非遗文化
茶果,是唐家湾地区对糕点的俗称。唐家湾茶果花色款式繁多,萝兜粽、五指揸、栾樨饼……至今坊间流传较常见的多达40多种,每一款茶果均与农家节令密不可分。
唐家湾茶果传承基地——金鼎一小地处唐家湾镇官塘社区,学生家里的长辈都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茶果,为了传承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鼎一小每年都会举办“学手艺、传文化——制作唐家湾茶果”活动,教同学们亲手制作唐家湾茶果,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魅力。
金鼎一小同时也是高新区武术传承基地,学校聘请了专业的武术老师,每周开展专业武术训练,学生们在一招一式中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扬光大。
珠海市金鼎中学武术传承基地连续两年聘请武术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开展武术特色课程,将“武术新三字经”与“武德教育”融于武术教学中,在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课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起来▶▶
创编展演原创非遗舞台作品
除在非遗活动体验上下功夫,珠海高新区更在非遗内涵上进行深度挖掘,创编原创非遗舞台作品,并在各大文艺活动中演出。
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与唐国安纪念学校、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唐家中学)联合创编《扇舞中秋,幸福村居》《鸡山赞》《吃茶果啰》《看花灯》等10余部作品,并受邀参加每年的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珠海市民艺术荟闭幕式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高新区迎新晚会等活动,以舞台动态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普及非遗项目。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
(摘自2022-12-08《珠江晚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