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奉亲教子三十载 一别两宽情意长

2024-09-24 17:17 发稿人:

  南岭巍巍,见证无言。珠水悠悠,纵览千年。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广东人民写下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历史的壮丽篇章。此后,这片红色热土更成为革命力量汇聚的中心,领导民主革命的孙中山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揭开了近代中国变革的序幕。

  孙中山在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鞠躬尽瘁的奋斗一生中获得的不平凡的女性支持者,并不只有志同道合的夫人宋庆龄一位,曾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同样是一位值得世人传颂的不平凡女性。

  “孙中山的事迹广为人知,他的家族成员身上则有许多谜团。其中不乏近代中国发展的线索,例如孙中山之子孙科曾在广州城市建设、国民党政治、外交等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孙中山大哥孙眉曾经对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产生过深远影响;孙中山的第三代子女半个世纪以来的悲欢离合,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民革广东省委会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民革珠海市委会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徐存福长期致力于文史工作,深入研究孙中山及其家族,他认为,尽管卢慕贞因不懂英语和缠足等原因,常为在政治上不能帮助孙中山而感到苦恼,但她一手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又孝顺侍奉公婆,还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担风险,使孙中山减少了家庭的后顾之忧,把精力集中到革命事业上。

  青年:父母之命难违抗

  1867年7月30日,卢慕贞出生在距孙中山故乡翠亨村几公里之外的香山县恭常都外坣村(今珠海高新区金鼎镇外沙村)一个商人家庭。

  卢慕贞的父亲卢耀显承先祖业,攻读诗书,后漂洋过海到檀香山谋生,与孙眉(孙文哥哥)同为檀山华侨。卢耀显虽经商而致家境渐富,却很早因病而逝,家境又渐渐转衰,卢慕贞是卢耀显的长女。徐存福告诉记者,虽然卢慕贞的家距离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只有几里,但在这以前卢、孙两家素无往来。

  那时年轻人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卢慕贞与孙中山根本无缘相见。将村里的北极帝君神像捣毁,孙中山怒砸神像的“劣行”闹得满村风雨,引起了轩然大波。全村父老见之无不怒目,他甚至遭到村中豪绅的猛烈攻击。

  他们认为孙中山亵渎神灵,大逆不道,是不可宽恕的天大的罪行,纷纷向孙达成(孙中山的父亲)兴师问罪。孙达成诚惶诚恐地对上门问罪的乡人认错道歉,保证严厉管教儿子。

  为避风头,父亲孙达成、兄长孙眉只得将他送往香港西医书院读书,为了拴住这匹千里驹,父兄早早为他置了个“拴马桩”——让他结婚生子,通过媒妁之言,与卢家联姻。

  1885年,孙中山19岁,卢慕贞18岁,两人在香山县翠亨村结了婚。孙中山虽然反对这样的包办婚姻,但他当时经济不能自立,又拗不过家长意志,便同意了这桩婚事,结婚三个月后便去香港继续学医。

  徐存福向记者分析道,孙中山有志于从事反清革命,生活势必飘忽不定,所以起先并不愿结婚。再加上他少年时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一向深恶痛绝,他的想法与父母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而且卢慕贞身材矮小,自幼缠足,没受过什么教育,是一个相貌平平、性格内向的中式女子。然而,由于孙中山一贯敬重父母,同时他也根本没有把婚姻视为像反清革命那么重大,所以,他当时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违抗父母和大哥之命。

  尽管两人的婚姻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的相处中也让孙中山看到了卢慕贞勤劳、刻苦、贤惠的行为和品德。孙父年老多病(孙父大孙母15岁),卢慕贞亲奉汤药。老父病重之时,更不离病榻(孙父在孙卢结婚3年之后去世)。孙中山得知后深为感动。孙中山在外求学期间,卢慕贞不但挂记,而且常为夫君制衣做鞋。孙中山每次回家,妻子便拿给他一套新衣一双新鞋,孙家中其他家人身上的穿戴,亦多出自卢慕贞之手。

  卢慕贞既孝敬堂上双亲,又关爱外出的丈夫。曾有一位基督教牧师到翠亨村传教,孙中山把他接到家中谈话、居住。孙父孙母反感,卢慕贞考虑到牧师是丈夫请进门来的客人,为了照顾丈夫的面子,就细声细语劝慰双亲,不要难为客人,又对客人热情招待。牧师在离去之时,也对卢慕贞赞不绝口。对公婆孝顺、与丈夫恩爱、对朋友友善,乡人多称赞卢慕贞“孝敬贤淑,闻于乡党”。

  婚后:聚少离多无怨言

  1891年10月20日,卢慕贞与孙中山结婚7年后,儿子孙科在翠亨村诞生。同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由他设计的新居也在翠亨村落成(即现在的孙中山故居),卢慕贞搬入大门左边的房间居住。这段时期,孙中山在澳门、石岐、广州行医,经常回家。1894年,长女孙蜒在翠亨村出生。

  在行医中,孙中山结识了一批对清政府不满的爱国青年,他们时常一起议论时政,开始了政治活动。1894年1月底,孙中山专程返乡,闭门十多天,草拟出建议改良政治、谋求民富国强的一封长达八千多字的信——《上李鸿章书》,又和陈少白商讨修改定稿。“此后,孙中山将生命中更多的时间花在潜心谋求救国之道上,便很少顾得上夫妻间的儿女情长。”徐存福说,“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卢慕贞默默地支持,这使孙中山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更加全力以赴地投身革命。”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香山创建兴中会,举起反清革命的大旗,昂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程。1895年,孙中山和陆皓东先后在家乡石门、南朗招募乡勇,策划在广州武装起义。同年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还没有正式发动,反清义士陆皓东、朱贵全等被捕后慷慨就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疯狂缉捕革命党人。孙中山于10月27日深夜乘船逃出广州,经香山唐家湾到澳门,来不及返家向老母、妻儿道别,便于29日抵香港,次日晨离开香港,前往日本。

  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叛逆的要犯,家属自然受到株连,如果不远走高飞势必凶多吉少,不知哪一天会灾祸临头。徐存福介绍:“正当她们整日为逃难的事犯愁时,正巧陆皓东的侄儿、兴中会会员陆灿从檀香山返乡结婚,当他了解到情况后,自告奋勇帮助护送卢慕贞携60多岁的孙母杨氏、4岁的孙科和1岁半的孙蜒,先逃到香港,再乘轮船远涉重洋前往檀香山,避居于在茂宜岛经商的孙眉处。”此后12年间,孙中山奔走革命,或在海外筹款,或指挥起义,仅三次在檀香山团聚,时间总计不超过一年半。

  1906年,孙眉因倾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终致经营的农场宣告破产。只得于次年举家迁居香港九龙,在牛池湾开办小型农场维持生活。卢慕贞携杨太夫人、长女孙蜒和在1896年出生的次女孙婉,随孙眉到香港九龙。孙科因求学之故,暂留檀香山,寄居在兴中会会员郑金家中。

  后来卢慕贞与两女儿依靠大伯孙眉居住在香港九龙时,因港英当局禁止孙中山登岸,直到1910年7月孙母杨太夫人逝世后,孙中山与卢慕贞及两个女儿才在槟榔屿重逢相聚。同年12月初,南洋英殖民地当局以孙中山的活动“妨碍地方治安”为名,勒令其出境。“孙中山再次赴欧美,此次槟榔屿夫妻相聚不过半年。”徐存福介绍。

  离婚:深明大义成全良配

  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卢慕贞也得以前往南京与孙中山团聚,但一个多月后卢慕贞便返回广东,此后在翠亨与澳门两地居住。

  徐存福告诉记者,在南京的日子里,卢慕贞悉心照顾孙中山的生活,从不抛头露面。“面对中外贵宾如云似海的各种政治场合,对自幼缠足梳髻的卢慕贞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无上尊荣,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累赘,她很想摆脱它,重温那种平静、淡泊、与世无争的自我生活。”徐存福说。

  早在1921年6月底,袁世凯当局准予孙科、孙蜒官费赴美留学,孙蜒后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然而不幸的是,1913年3月,年仅20岁的孙蜒因患肾疾,久医不愈,遂回澳门其母卢慕贞处治疗。孙蜒到澳门后,病情未见好转,相反每况愈下,病入膏肓。当年6月25日,孙蜒告别人世,孙中山闻悉噩耗,甚为悲痛。

  卢慕贞失去长女的巨大悲痛尚未完全消除,紧接着孙中山便向她提出离婚的请求,对她而言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无情打击。1915年3月,孙中山给卢慕贞写信说明此事,派他的侍卫长邓卓如和儿子孙科将信送达卢慕贞中的手中。贤淑而又深明大义的卢慕贞看了信,平静询问了宋庆龄一些情况后,立即表示同意离婚,并用毛笔在信上写了一个“可”字。然后对侍卫长说:“阿卓!我学识浅薄,不谙政治,实在帮不了先生的忙,有宋女士当贤内助,我就放心了!”并要他转告宋庆龄,今后愿与她姊妹相称,随即办了离婚协议,结束了同孙中山三十一年的婚姻。同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卢慕贞还去信祝贺。

  晚年:蛰居澳门支持抗日

  离婚以后,孙中山仍然关心卢慕贞的生活和健康,并常写信和寄钱给她,继续负担她的生活费用。徐存福告诉记者,1915年至1916年间,孙中山先后给卢慕贞写了六封亲笔信,信中仍称她为“科母”(孙科之母)、“卢夫人”,而孙中山的署名仍为“科父”“德明”。信的内容包括负担卢夫人的生活费用,询问她的生活状况,周济孙卢两家的穷亲友,以及资助村中办学等问题。这些信件现藏于翠亨孙中山故居。

  卢慕贞离婚后,一直蛰居于澳门文第士街一号,这是一幢简陋的中式住房。1930年,附近一军火库发生爆炸,殃及了这幢房子,后澳门当局予以重建,重建的房子有个花园,花园里竖有孙中山的铜像。孙科也常来探母,身为行政院长后也常来澳门问安,聆听母亲的“庭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卢慕贞万分悲痛,请人代笔发表悼念文章,还复函香山商会,忆述孙中山的事迹供史家研究之用。20世纪30年代,她多次带着全家前往南京拜谒中山陵,甚至在1946年7月,年近80岁高龄时还到中山陵拜谒。

  抗战初期,中山县在县城召开抗日救国群众大会,卢慕贞给予热情支持,亲临抗战誓师,鼓舞士气。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五桂山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曾多次派人到澳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卢慕贞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她和孙中山姐姐孙妙茜一起,曾帮助抗日游击队在澳门购买枪支弹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将伤员送到澳门治疗提供方便。卢慕贞一生对人慈爱友善,深得乡人敬重,被尊称为“孙太夫人”或“卢太夫人”。

  1952年9月7日,卢慕贞在澳门病逝,享年85岁。此时,孙科远在海外,未能返澳门见母亲最后一面。卢慕贞先葬于澳门旧西洋坟场,1973年又迁入孝思永远墓园,2005年迁葬回中山市翠亨村。卢慕贞的外沙村故居,近年经过落实政策,由政府拨款修葺,恢复了本来面目,作为“卢慕贞纪念馆”每日开放,供人们瞻仰。


  (摘自2024-9-24《羊城晚报》第ZX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