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桉影婆娑;阳光和煦,新苗丰茂。站在珠海红花山郊野公园高处,林、海、城融为一景,身在景中很难将此刻的生态绿地与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山联系在一起。
废弃矿山复绿是生态修复难题。红花山改造之初,面临土壤贫瘠、污染严重等问题。十多年前,当地通过种植桉树作为先锋树种首先实现“绿起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展以来,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对有条件的林分进行改造,逐步实现“美起来”。近两年来,红花山郊野公园游客人流量实现翻番,今年国庆假期,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实施高难度纯桉林改造
红花山位于珠海高新区银星社区。上世纪末,这里是一处采石场,“风吹砂石跑,尘土漫天扬”是珠海市民对周边环境的印象。2006年起,采石产业彻底退出红花山,留下光秃秃的山体和贫瘠的土地,一度成为当地的治理难题。
“以当时的条件,种植其他树种难度很大,只有桉树或许可以种活。”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一名负责人介绍,当地在红花山陆续引种150亩桉树作为先锋树种,为保水、固土、防沙作出贡献。
随着第一批桉树已经完成“生态使命”,由单一树种营造纯林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珠海高新区自然资源部门调查后发现,红花山的桉树林经多年栽种,已逐渐衰老退化,存在树种单一、景观较差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资源的需求。2023年,红花山郊野公园陆续完成林分改造、打造宣教长廊等工作,一期改造基本完成。
全球范围内,旧矿山的生态修复都是一大难题。对山体、土壤而言,十余年的恢复时间远远不够。调查显示,红花山土壤的几种关键养分含量偏低,今年开展二期改造的难度更大。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高新分局副局长桂园凯介绍,开展二期改造工作前,相关部门先后接触了多家专业企业、机构为红花山“把脉”,各家给出的方案各不相同。“最终我们采纳了广州市林科院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多轮论证,保证最终效果。”桂园凯说。
根据该方案,红花山二期改造将综合采取森林精细抚育、植入二代目标树、补植套种乡土阔叶树、培育景观大径材林、修复裸露岩面等措施,实施改造范围405亩,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攻关生物多样性恢复难题
沿步道登上红花山高处,一片开阔地上,党建主题设施与规划的绿色植被相互掩映,两名游客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远处唐家湾镇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这里曾是一块裸露的岩面,从十多年前复绿工作之初就一直难以攻克。”桂园凯说,“自红花山郊野公园2023年被列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后,我们对其发起挑战,通过喷播、营造挡土墙、应用种植槽等多种方式打造立体景观,目前收效良好。”
随着生态修复进程加快,红花山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正在加强。相关负责人介绍,红花山郊野公园共打造五大宣传展示区及健康、森林等主题科普路线,建成珠海唯一林长制和森林防火宣教基地。2023年全年,红花山郊野公园共接待游客约38.5万人次;今年1—5月,共接待游客约13.9万人次。“红花山的‘香山悦书吧’刚刚获评首批广东省森林书屋;接下来还将以‘南国清凉谷’为主题,进一步打造‘小九寨沟’等景点。”桂园凯说。
2023年,红花山郊野公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12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正面典型案例,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在进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综合应用《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通过继续修复生态基底,形成生态功能稳定的多树种、多层次的亚热带森林景观,攻克废弃矿山生物多样性恢复难题。
(摘自2024-12-4《南方日报》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