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高新区非遗节上,今年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的唐家麦记饼艺颇为引人关注:一些市民惊喜地发现,自己年年追捧的麦记月饼、麦记萝兜粽竟然是非遗产品;还有一些市民游客专程到非遗节上观看麦记饼艺传承人展示手艺。
唐家麦记饼食是流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镇一带的传统食品,是在珠三角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广式糕饼基础上,由唐家“麦记饼店”创始人许文锦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加以改进,许文锦先生之子许华祥将之发扬光大,现许叶阳又子承父业,成为麦记饼艺的传承人。
听说唐家麦记饼艺融合了传统广式糕饼以及西饼制作方法,在唐家湾享誉八十余载,蜚声港澳地区,甚至流传到欧美。
麦记的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记者不由地想一探究竟。
每年只在三节开工生产
6月17日,记者找到高新区留诗山下的麦记饼店新址时,意外地发现前店后厂的麦记静悄悄的,并没看到繁忙生产的场面。“我们每年只集中做3次,中秋做月饼,端午做萝蔸粽,春节做酥角、鸡仔饼和杏饼”,许叶阳告诉记者,中秋、春节做20多天,端午只做十来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天天都是半夜起床做几百个饼,每天早上八九点就全部卖光了,生意很好!”许叶阳回忆说,当时主要做老婆饼、蛋糕仔、蛋角、月饼仔、杏酥等,供人们早餐食用。2000年后,西饼店多起来,生意就没那么好做了。
他说,也想过改行,但每次看到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就一直坚持下来了,现在每年只在三节开工生产,而且只按订单生产。最近几年,每年都卖4万多只月饼;今年端午,一共做了约5000个萝蔸粽。生产的日子里,大家每天都从早忙到晚,除了自家人全体上阵外,还要请三四十名工人帮忙。“忙不过来的订单就不接啰。”
麦记月饼走遍五大洲
“现在我们做的最好的是月饼,主要是五仁、莲蓉、豆沙和椰丝四种,由此演变的品种大概有十来种”,许叶阳说,月饼是麦记最受欢迎产品。唐家湾的乡亲一直爱吃麦记月饼,一些乡亲移居港澳后仍念念不忘。
“有一位澳门的蓝先生年年都来买,他自己喜欢莲蓉的,女儿喜欢吃豆沙的,还要买一些五仁的送给生意伙伴”,许叶阳笑道,“至少帮衬我们20年了。”“在中行工作的周先生工作地点从唐家搬到吉大,后来去了广州还要回来买月饼,说是广州搵不到这个味道。”“在公安局工作的青姐每年都帮澳洲的朋友买。”“每年中秋前,我们店里的电话都会被打爆,还有很多通过114查号台打来的。”“去年有个40多岁的德国人来买月饼,我听不懂他说什么,他就使劲竖大拇指。”许叶阳和妻子阿美争相说起麦记的忠实“粉丝”。他们说,麦记月饼甚至被乡亲带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最远去到了委内瑞拉。
许叶阳认为,麦记的饼之所以广受欢迎,最关键的是“我们用心做,选料好。”像做五仁月饼的榄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和芝麻,都是去一级经销商那里进上等货,然后再用人手挑拣一遍。“老顾客当然知道我们的饼好!”
老手艺更新改良代代传
“以前我们做饼是全手工的,现在在不改变口味的情况下也用上了现代化的机器”,许叶阳说,古老的技艺必须加入新元素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比如,做月饼要经过拌皮、开皮、拌馅、分皮、分馅、压皮、包饼、成形、烘烤、包装等程序,以前成形要用手将馅料压进木质饼模,“五仁月饼用的果仁都特别硬,压多了手腕都酸痛的要命,效率也不高。现在有了成型机,这个工序完全可以用机器代替,而且不影响口味。”许叶阳解释说,像搓粉用机器会更均匀,但分馅、包饼等可能影响口感和质量的工序,一定要坚持用手工才行。
“以前生活条件差,做的饼要多油多糖大家才喜欢;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都追求低糖低脂的食品,我们的配方当然也要改良”,许叶阳认为,“不变是不行的,我们一直都在根据客人反馈的意见改进配方。”
“我从十二三岁开始就帮爸爸煮豆沙”,许叶阳记得很清楚,当时家里用一口直径约1米的大铜锅煮豆沙,为了不让豆沙粘底,自己要用一支像船桨一样、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木棍不停地搅动。家里三兄弟都是在爸爸忙不过来的时候逐渐学会了做饼手艺。现在,三兄弟共有五个下一代,也都在耳濡目染中从好玩到帮忙学会了包角仔等手艺。“以后他们如果喜欢做饼的话,肯定都能接手。”
(摘自2016-6-19《珠海特区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