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新区围绕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攻坚克难作用,聚焦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创新实施组团项目攻坚、干部比学赶超、不落实通报、全员共建协同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力促“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落实。
一、创新实施“组团项目攻坚”机制。制定《高新区年轻干部“项目攻坚制”实施方案》和项目攻坚清单,组团式打硬仗、谋发展。一是构建“一村一品”项目清单责任制。围绕“百千万工程”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单位点、自主提、组织选”的方式,反复研究、合理确定“一村一品”十大特色项目清单。结合个人意愿和专业特长,全区110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积极报名参加10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重点攻坚项目。二是构建“跟踪问效”过程监管推进制。明确项目攻坚组、牵头单位及项目导师的职责分工,各牵头单位提供项目经费支持,项目导师加强全过程指导,项目攻坚组严格按照“前期调研—形成方案—听取汇报—推进落实—成果展示”推进项目。组建区主要领导在内的年轻干部交流群,随时汇报项目进展,讨论难点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区指挥办定期召开座谈会,系统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积极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对思路不清晰、工作不负责或推进不力的项目攻坚组,及时调整组长,以确保项目任务顺利推进。三是构建“实干实绩”成果考核激励制。每半年展示阶段成果,项目开展1年后进行项目团队实绩大比拼,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即时激励挂钩,充分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山房乡思”项目小组提出“一条山房路、半部近代史”的概念,积极参与到山房路改造提升项目,国庆节期间山房路正式开街,仅7天就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二、创新实施“干部比学赶超”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多岗锻炼机制。印发《高新区年轻干部多岗位历练工作方案》,发布全区14个单位90个岗位,逐一明确岗位条件需求,发动年轻干部根据个人专长兴趣填报岗位志愿,并安排单位导师专门帮带,有效破解年轻干部实践经历单一、专业素养不够、岗位经验不足等问题,让干部在“百千万工程”中能干事、干成事。首批20名年轻干部已经在新的岗位历练,实现了人生二次职业选择。二是建立健全标杆示范机制。印发《关于开展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比学赶超活动的方案》,常态化分领域举办 “榜样说 说榜样”高新榜样分享会,开展“会战百千万 社区谁最牛”擂台赛,激励干部找准定位、竞相赶超,营造争先进位、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健全聚才汇智机制。开展业务创新“金点子”大赛,聚焦“百千万工程”等区党工委中心工作,面向全区广泛征集业务创新“金点子”,激励党员干部广开思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截至2024年8月,共形成招商引资、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金点子”近30条。
三、创新实施“不落实通报”机制。一是严查“不落实”现象。制定《关于实施重大事项“不落实”通报的方案》,成立专项调查组,对“百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不落实”“慢落实”“假落实”现象全面调查核实,形成反面典型案例报告通报全区,形成警示震慑作用。二是严惩“不落实”行为。强化通报结果运用,将通报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被通报的单位进行扣分,相关个人本年度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扣减年度考核奖,视情予以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调整岗位等处理,倒逼责任单位在落实“百千万工程”中履职尽责。三是严整“不落实”作风。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提效,反面典型案例印发后,被通报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并在台账建好后2个工作日内报调查组备案,力争通过解剖一个问题解决一批同类问题,形成抓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百千万工程”持续稳步推进。比如针对社区“三无”船舶乱停乱放长期得不到治理的情况,及时印发通报认定各部门和镇街的责任,督促加强整改。通报印发一周内,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查扣“三无”船舶40艘。
四、创新实施“全员共建协同”机制。一是开展“走访谈心”倾听诉求行动。制定《关于开展“添加微信、结交百姓”活动的方案》,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主动与社区居民、企业工人、个体工商户等群众加微信、留电话、交朋友、听意见。截至2024年8月,各级领导干部共添加群众微信超2000位,开展走访谈心活动超1500次,征得“百千万工程”相关意见建议超150条,协调推进落实140余项。二是开展“一校一街”协同共促行动。出台《珠海高新区关于促进校地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珠海高新区高校和社区联建实施方案》,辖区4所高校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会同古村、那洲画家村、淇澳红色美丽村庄等建设中,开展农房墙面彩绘、商铺外立面设计、研学线路规划、音乐表演等各类活动超100场次。三是开展“村企共建”结对攻坚行动。创新引导央企等资源服务县镇村建设新模式,与21家建筑企业形成镇村结对帮扶,淇澳村仲亮钟公祠修缮工程入选省建筑业帮扶项目范例名单。“国企+集体经济”共建5.0产业空间模式被纳入省“百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推广,区属国企联动镇村打造全国首个留学生文化馆、唐家湾乡思馆等一批文旅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