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矿山,今日绿美园。令公众沉醉的珠海红花山森林公园是“美丽中国”珠海实践的典型案例之一。7月23日,珠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推进情况。记者获悉,珠海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已建成超过100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9.01亿元,并在去年入选全国12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正面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吸引超300亿元优质社会资本
发布会介绍,2022年,珠海提出以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力争用5年时间、累计投入不少于500亿元、通过“美丽森林”“美丽河湖”等七大实施路径,提升固体废物处置、污水处理设施、林业绿化等十个方面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及水平,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珠海范例。
投入方面,2024年珠海计划完成投资66.17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37.81亿元。珠海实践项目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扩充,已广泛吸引超300亿元优质社会资本积极投身美丽珠海建设,形成中央资金、省级资金、市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等多种投资模式参与建设的良好局面。
PM2.5、PM10指标领跑全省
“美丽中国”珠海实践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更好地支撑和服务珠海高质量发展。项目先后建成金湾生物医药园工业水质净化厂等7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及相关配套工业污水管网,让全市工业污水处理规模提升至每日20.3万吨;先后建成5个工业固废处理项目,新增工业固废处理能力63.6万吨/年,现阶段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已满足目前珠海大部分工业危险废物种类的处理需求;完成19个绿色公园建设,珠海实现全市大气六项污染物连续多年全面达标,二氧化氮指标创近10年最佳,PM2.5、PM10等指标均领跑全省、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珠海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务实的举措,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美丽中国”珠海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绿色湾区贡献珠海力量。
项目“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
珠海突破性提出以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建设为抓手探索地方实践,在各领域中谋划收集一批“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的项目。会议透露,今年推动新增蓝碳示范海岛等6个“双碳”项目,珠海高新区红树林修复项目等两个“绿美广东”项目,会同乡创文化中心及配套空间等10个“百千万工程”项目,珠海高栏风电、海洋牧场等6个“美丽海湾”建设项目,三溪科创小镇沥溪停车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等5个“美丽城市”建设项目,高新区智慧环保工程等5个“美丽园区”项目入库。
在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珠海重点谋划了珠海三灶鱼林村光伏复合项目和高栏海上风电项目。三灶鱼林村光伏复合项目已于今年初全容量并网投运,高栏一和高栏二海上风电项目均已取得核准批复。相关项目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能减少水污染排放,不仅有利于缓解环境压力,还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质量建成碧道246.73公里
会议介绍,珠海将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打造“风景区中的城市”。具体措施包括持续高标准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紧密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以市民可见可达可享为目标,高水平谋划建设一批山地公园、郊野公园、小微湿地、古树公园等,持续提升绿道、碧道、古驿道绿化水平;推进机场周边、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立交等15处重要节点绿化美化,优化四级公园体系,逐步做到“村村有公园”,形成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生态格局;打造红花山、金凤台、五指山等绿美新名片,做优“大学小镇”“三板水乡”等绿美示范带。珠海统筹山、水、海、岛、湾等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网,现已高质量建成碧道246.73公里,率先建成骨干碧道网络。
会议介绍,在防洪防潮能力建设方面,除了中珠联围挂定角海堤、新围仔段海堤、小林联围示范段海堤、平沙新城海堤等一批海堤工程建设相继完成外,石角咀水闸、界河水闸、乾务大涌水闸重建工程等一批续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小林联围斗门段海堤、乾务赤坎大联围平沙西堤等一批项目新开工,白蕉联围险闸达标加固等一批项目完成前期工作。
(摘自2024-7-24《珠江晚报》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