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新闻 > 媒体看台

产业已“智变” 人才要“质变” 工匠学院打造企业与学生“双向奔赴”通道

  2023年,珠海创造性提出瞄准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探索打造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并被列入珠海市十件民生实事。一年多来,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推动下,珠海工匠学院的建设提质加速,逐步构建起“产教评”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具有珠海特色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培养出与产业同频共振、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新质工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珠海已建设24家工匠学院,培养全日制学生2010人。

  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提质提速是“产教评”融合不断深化的体现。今年3月,珠海市技师学院与珠海格力绿控科技有限公司牵手共创格力绿控工匠学院,首批30名数控加工专业四年级学生在学院“深造”后,其中24人通过考核留在格力绿控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留企率达80%。9月,数控加工和焊接专业23名学生再次走进格力绿控工匠学院,在技能导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生产“实战”。

  “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在工匠学院操作的是高精度的五轴加工机床。他们在技能导师团队一对一的传授下,不仅提升了生产技能,还对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工匠学院的锤炼,他们成为企业需要的成长型技能青年人才。当他们毕业后走进企业,可直接上岗,成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副主任赵耀庆说。

  “产教评”融合让企业与学生“双向奔赴”

  与珠海华冠科技共建智能制造装备工匠学院、与珠海兴诺能源共建新能源技术工匠学院、与京东方华灿光电共建自动化产线工匠运维学院……一年多来,围绕珠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市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建工匠学院工作驶入快车道,目前已建设20家工匠学院,构建起适应珠海产业发展的“新质工匠”全新培养模式。

  “工匠学院采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考核标准、评价体系,推进了‘产教评’的融合。比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包括了技能导师周评分、职业导师周评分,以及综合性评优等。”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国军表示,实践证明,在与企业深入对接中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实现了企业满意、学生稳就业的“双向奔赴”。该院将持续扩大工匠学院培养规模,围绕珠海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急需、市场紧缺、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工种),培养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

  支撑产业发展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关键在于数字人才支撑。“我们发现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经过企业内部培训后,可以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还能为企业节省招聘的人力成本。”金山数字网络公司高级质量总监孙国军说。

  10多年前,为解决数字人才招聘难问题,金山数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测试中心主动与珠海职业技术院校合作,率先探索出一条金山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2023年,在珠海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落地实施的推动下,金山数字网络公司先后与珠海市技师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携手共建金山数字工匠学院。“以前培养技能人才,是自己单打独斗地摸索。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了培育标准,也找到了前进方向,相信今后金山数字工匠学院会有更大作为。”孙国军说,2022年金山数字工匠学院培养学生857人,留在金山发展的有246人;今年,金山数字工匠学院培养学生955人,留在金山发展的有291人。学院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留企人数还是留企比例都增长了。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郭丽云说,以稳就业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珠海构建起政、行、企、校四方协同、“产教评”融合的产业新工匠培育新模式。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技术教育就支撑到哪里。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的深入实践,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实现了企业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与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赢目标。


  (摘自2024-10-12《珠江晚报》第01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