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您介绍下个人及所在单位的扶贫背景,对口帮扶村的情况?
陶泓旭: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叫陶泓旭,是珠海高新区派驻茂名化州市那务镇新屋村第一书记,于2019年5月到新屋村开展扶贫工作。自2016年“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珠海高新区先后派驻两位扶贫干部到新屋村帮扶,共投入自筹资金731.6万元,通过落实帮扶项目,在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及到户类政策帮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新屋村位于化州北偏远山区,丘陵地带,以种植蚕桑为主,是那务镇种桑养蚕专业村。该村距那务镇政府约4公里,全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6条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0户,总人口276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贫困人口121人,耕地面积1380亩,山地面积100亩。村民经济来源以种养,外出务工为主。
主持人:扶贫过程中,如何帮扶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具体怎么做的。
陶泓旭:我们主要聚焦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按贫困户的意愿帮助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落实发展项目,集中项目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作用,分散项目发挥贫困户内生动力作用,通过集中发展产业项目和分散发展项目,落实贫困户长效增收,实现脱贫目标。目前,建设包括105亩百香果种植基地、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2幢商铺、119KW的光伏发电站以及投资入股当地华聪药业等项目,至今增收约78.03万元。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桑树、辣椒、百香果、藿香和养殖猪、牛、鱼等,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增收目标,至今增收约42.36万元。
主持人:高新区帮扶特色,如何发挥的?
陶泓旭:一方面,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激发贫困人口内心动力,因地制宜,结合帮扶村实际,不断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狠抓贫困户发展种养和劳动就业及培训。通过我区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从原来基本空白发展到目前有自己的产业,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另一方面,为防止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因灾、因病、因特发事故导致返贫,我区已建立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档案,落实回访制度,唐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唐家湾镇劳动保障所分别与新屋村签订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服务协议和劳动就业服务协议,为帮扶村农业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种养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和为贫困户劳动力提供稳岗拓岗服务。同时,为新屋村的全部脱贫人口一次性购买三年“防止返贫保险”,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主持人:讲述扶贫一线故事,您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故事重点分享?
陶泓旭:我自小在城市长大,研究生毕业后也一直在城市工作,自2019年5月13日踏上扶贫的道路上时,才算真正的接触农村生活,而这一接触,也让我现在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干部”。从开始与外出贫困劳动力电话几分钟到现在能聊上个把小时,从开始与贫困群众沟通困难到现在每晚都在他们家中闲聊生活琐事,从开始不懂农时的耕种到现在帮助贫困群众一起劳作等等,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家庭一员,无论遇到大事小情,我们都会共同协商,共同解决。在疫情期间,有几户贫困户种植的几千斤辣椒卖不出去,满脸沮丧的来找我时,心里想到的就是不能让他们亏钱,解决“卖难” 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沟通化州、高州收购商,以最优的价格将贫困户种植的辣椒全部售空,创造上千元的利润,看到他们脸上重新露出笑容那一刻,我觉得很幸福。还有一次,贫困户找到我,和我说“陶书记,有个事不知您能否帮忙,我女儿最近学习成绩有些下滑,她作业我也看不懂,听村委干部说你是高学历,能不能辅导她一下”,看着她为难的样子,我便答应了,见到孩子后,我先和她聊聊学校的事,又聊聊上课的事,然后和她一起完成作业,她不会的问题就会问我,就这样,连续1周每天晚上都会到这户家里辅导孩子学习,之后一次贫困户大会结束后,这户孩子过来找我说“陶老师,我上一次考试考100分”听着她对我的称呼和自信的告诉我成绩,就犹如看到自己女儿长大时的样子,那时的我很有成就感。像这些和贫困户间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帮助他们的成效很多,这些经历都很难忘,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对我最细致的关心。有一次,因为一段时间的工作繁忙,没有按时吃饭,引发了胃病,恰好在开贫困户会议的时候,不得不提早结束,并马上坐车到镇卫生院输液,输液后回到村委,发现办公室有很多贫困户,他们接二连三的一直问着我身体状况,还互相提出一些保护胃的方法,还有人说要给我拿祖传药方、有人说要给我每天送饭、有人说要我回家里休养一段时间再过来…听着他们对我的嘱咐,顿时我的心里很暖,此时竟有一户贫困户端来一碗热粥,说是开完会回家刚做好的,觉得我现在什么也不能吃,要喝些热粥缓缓身体状态,当看到这碗粥时,真的觉得我不是在外工作,而是在家里生活,有这么多人照料和关心我,此时这已经不是他乡,而是我的故乡。
主持人:扶贫工作中的收获和感受,做第一书记和自己之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呢?
陶泓旭:在扶贫工作中,最大的收获和感受就是通过我们的帮扶,贫困户摆脱贫困,看到他们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保障,吃喝不愁,一个个贫困户露出脱贫后的笑脸,一个个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对党的感恩,一个个贫困户对我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以及他们生活的村子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做第一书记后感觉和之前工作的不同就是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脚下的泥土更多了,家国情怀更浓了。以前的工作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自己负责的事情和领导交办的工作高质量的完成,而做第一书记后,身上责任就更重,每一个帮扶项目的落地都要结合贫困群众实际,以脱贫为目标,谋划好,落实好,同时每一个决策决定都要和村“两委”以及在贫困户大会上共同协商,因地制宜;以前的工作地方基本都是办公室,每天都是坐着办公,而做第一书记后,每天都要走村下户,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了解生活状态,解决所遇问题,协助他们干农活,促就业,提技能;以前的工作感受的家国情怀很少,而做第一书记后,要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竭尽全力让所有贫困户脱贫,达到小康水平,助力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主持人: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扶贫工作的困难、难点,如何克服?
陶泓旭:我们百香果基地是我们珠海高新区帮扶新屋村的主导产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根本之策,如何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稳定发展就是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难点。通过带村“两委”干部深入调研研究,发现还需要解决基地管理、种植技术以及品种优化等短板问题。围绕以上3个短板问题,探索基地转型,到高州市广高生态农业、茂名龙景等龙头百香果种植企业和高贵村、大塘笃村、丰林村等百香果种植典型示范村调研学习,找出符合新屋村百香果基地自身发展的转型途径。最终,结合新屋村实际,决定引进专业种植百香果公司共同运作,由公司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并选择种植市场上收购价较高的福建芭乐味黄金果,补短板,促发展。2019年8月份基地成功转型升级,由原来种植的紫香果变成现在的黄金果。目前,我们和专业农业公司一起合作运营,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公司“种、管、销”一条龙经营与管理,每年以保底产量和保底30多万收益分红,超出部分收益按5:5比例分红,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户、村民发展百香果种植。结合基地转型成效,通过下户宣传和农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和贫困户对百香果种植兴趣,现产业带动由原来3户3人增长至60户上百人,“造血”功能得到疏通,带动成效显著。同时,发挥帮扶单位珠海高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消费扶贫活动,通过帮扶单位珠海高新区公众号、新媒体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等宣传,珠海高新区机关单位、机关食堂以及区内企业纷纷订购黄金百香果,进一步帮扶贫困户打开农产品销路。
主持人:接下来,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方向等内容是什么?
陶泓旭:接下来,我们重点将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个从“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做好从全面脱贫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路径的乡村发展战略的衔接等,保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系统性。 另一方面,继续巩固扶贫主导产业发展。探索以新屋村扶贫产业百香果基地为试点,抓住小农经济品牌杂多无标准和三品一标认证困难等痛点,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百香果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以产业基地和合作社为依托,进行第一产业可视化溯源体系项目建设,打通农资和农产品的溯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加大品牌农业的扶持力度,打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利用现有茂名地区独家代理品种优势,打造成地域标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