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珠海高新区大孵化体系的建设,根据《珠海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是:在高新区主园区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导向性作用,推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产业规划和遵循市场规则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建设包括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总部孵化基地在内的,以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各类投资机构为推动力的企业孵化、产业孵化、企业总部孵化的载体,是“产学研”和“政孵投”六位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是培育“三高一特”产业集群的孵化基地。
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用财政资金杠杆,以金融资本为主要支撑,以资本市场为大渠道和主出口,实现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的转变,先行先试,孵化企业总部。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
做好顶层设计,采取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孵化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发起设立各种新型孵化器,争取五年内实现孵化器数量增长1倍,孵化面积增长2倍,在孵企业增长3倍的目标。
重点培育民营经济,以高新区主园区为主导,依托大孵化体系,引导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内,培育十家超10亿元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支持百家高成长性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提升千家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服务万家中小微企业。
(一)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导向建设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建成3-5家,全区孵化器数量增长1倍,孵化面积增长2倍,在孵企业增长3倍。
1.建设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珠海园,规划用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65~75亿元。一期在金凤路西侧,规划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分两阶段建设。二期在北理工大学校园西侧,规划用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100万平方米,用于国际科技交流会展中心、产学研大楼和院士专家学术度假村等相关项目建设。由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光大策略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北京理工科技园珠海园开发公司”进行建设。引导和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建设“军转民”产业化基地。(区科经局牵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配合,2013年底前启动,2015年底前一期建成,2017年底前二期建成)
2.建设中山大学科技园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规划用地27万平方米,建设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一期建设约6.5万平方米面积,用于“现代服务创新园”核心区。二期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用于“技术创新园”核心区。三期建设面积约14.0万平方米,用于国际会展产业区的核心区。引导和支持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建设成为产学研综合体。(区科经局牵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配合,2013年底前启动,2015年底前一期建成,2016年底前二期建成,2017年底前三期建成)
3.建设清华大学科技园
清华大学科技园,规划用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用于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空间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LED蓝宝石衬底材料产业孵化基地。项目将分两期建设。抓住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引导、支持清华科技园引进校本部创新资源,建设高端写字楼和专业实验室,孵化创新型骨干企业。建设清华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区科经局牵头,清华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配合,2014年底前启动,2016年底前一期建成)
(二)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产业和企业总部孵化基地
产业孵化实现新突破,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2-3个,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成2-3个,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6个。企业总部孵化有实质进展,企业总部孵化基地基本建成,进驻企业总部3-5家,培育骨干企业30-50家。
1.建设总部企业孵化基地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企业总部基地建设。规划用地17.0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8.51万平方米,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分期建设。2013年完成软基处理7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用于多玩总部企业楼和综合展示楼。二期建筑面积约2.98万平方米。三期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推动格力、东方资产等投资主体入驻蓝湾智岛。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总部,以高新区总部基地为依托,大力孵化三高一特产业,孵化企业总部。(区建设局牵头,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区科经局配合,2014年底前一期建成,2016年底前二期建成,2017年底前三期建成)
2.建设高水准专业化园区
明确产业专区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长园电力公司、万力达公司、长园共创公司、派诺公司、可利电气公司为基础,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鲜明、高度集聚的智能电网产业专区。补全和延长专区产业链,对上下游配套产业给予扶持。(区建设局牵头,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区科经局配合,2014年底前一期建成,2016年底前二期建成,2017年底前三期建成)
(三)加强创新战略部署,建设大孵化体系的支撑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扩建2-3家,企业孵化迈上新台阶,在孵企业总收入增长2-3倍,在孵企业R&D投入增长3-4倍,在孵企业申请专利增长4-5倍。
1.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扩建
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扩建,规划用地7.8万平方米,建设面积约9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一期建设约5.5万平方米面积,用于孵化集成电路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期建设面积约3.5万平方米,用于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专区。(区建设局牵头,区科经局配合,2015年底前一期建成,2017年底前二期建成)
2.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
推动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经济资源港升格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清华科技园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提升广东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功能。(区科经局牵头,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经济资源港配合,2014年底前南方软件园完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工作,2016年底前清华科技园、哈工大经济资源港完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工作)
3.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能力
引导和支持南方软件园以软件产业为孵化主导产业,哈工大经济资源港以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为孵化主导产业、广东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孵化主导产业,创业服务中心以科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着力建设孵化器的服务平台,包括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技术实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市场支持等,辅导和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管理、人才管理、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能力。(区科经局牵头,有关单位配合,2015年底前完成主导产业孵化调整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孵化能力提升工作)
(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工作,优化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环境
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融资体系初步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合理,打造良好的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环境。
1.提供有力科技金融支持
进一步发挥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快引进天使风投机构。继续推广市“四位一体”融资平台和高新区“成长之翼”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积极推进区域集优债融资模式的实施,积极争取纳入“新三板”上市试点范围,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实施“企业上市‘三个一批’计划”,即储备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力争每年储备上市苗圃企业300家,培育上市申报企业10家,推动企业上市3~5家。(区科经局牵头,区创业服务中心配合,2015年底前完成成长之翼“一区五园”全覆盖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其他科技金融工作)
2.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采取“基地+机构+项目”等方式,选择在产业或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扶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积极申报和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推进南方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中心集成电路检测室建设。协助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完成项目验收工作。协助南方网络软件评测中心完成分支机构设立工作。(区科经局牵头,区创业服务中心、区人保局配合,2013年底前完成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验收工作,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申报工作,2014年底前完成集成电路检测室建设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2-3家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党委、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责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经局,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园区和企业总部基地的专项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大孵化体系建设。
(三)强化目标管理。大孵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门力量,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对各单位的指导、督促、检查、服务。
(珠高办〔2013〕14号,2013年3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