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新区建设滨海智慧新城行动计划(2013年—2017年)

  为贯彻落实《珠海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大意义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新区要打造珠海形象主门户、高新产业主战场、科技教育主阵地、文化展示主平台的总体定位,全面加快高新产业企业扎堆,创新资源集中、创新人才聚集的珠海北部滨海智慧新城建设步伐,当好珠海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实施建设滨海智慧新城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珠海形象主门户”的重要举措,对探索和建立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面貌,美化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战略和“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省、市关于共同推动珠海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合作框架协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决定,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全面铺开我区滨海智慧新城建设,将高新区打造为“珠海北欧”。

  三、总体目标

  按照“城市环境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要求,以打造“珠海形象主门户”为目标,依托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人文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按照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理念,力争在2017年前把唐家湾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扎堆、创新资源集中、高素质人才集聚,以“生态、智慧、多元”为鲜明特色的滨海新城,努力构建珠江口西岸宜居宜业幸福湾区。

  四、任务要求

  为实现高新区滨海智慧新城建设总体目标,确定以下三大建设任务。

  (一)建设“生态宜居”唐家湾

  充分利用高新区自然生态资源,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我区生态环境质量,将园林绿地系统纳入生态与旅游开发的整体系统,不断优化城市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在注重对公共绿地的建设、营造城市景观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通过打造“森林之门”和生态珠海形象主门户,建设淇澳生态岛,构建以TOD导向为主的慢行低碳系统和以生态绿道为主的绿地系统,使我区成为一个绿树成荫、山海相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海生态家园。

  (二)建设“智慧宜业”唐家湾

  充分发挥唐家湾地区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发展空间、科教人才和历史人文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建设高新区创新总部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营造宜业、宜商的滨海智慧新城。结合前环总部基地建设,将前环总部基地打造成为融合商务办公、展示交流、科技研发、服务配套等功能的生态型、创新型、智慧型新概念总部基地,成为我市新经济模式的标志性示范区域。结合珠海北站TOD项目,打造科技创新海岸北围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结合以情侣北路为主轴的建设,将后环片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办公、商务及创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创意及文化娱乐等功能完善的唐家湾核心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新区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建设“多元共生”唐家湾

  依托独特的岭南滨海水乡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传承历史,谋划未来,努力打造环珠江口宜居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和珠三角知识新城,将珠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开放型城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知识密集型新城区。充分挖掘唐家湾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主导原则,努力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保护与更新,打造拥有珠海特色的岭南文化街区、岭南文化名镇名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提升高新区的宜居宜商宜业特色魅力。

  五、措施时限

  按照2013年启动、2015年成雏形、2017年初具规模的目标,制定十项行动措施。

  (一)构建具有珠海特色的“森林之门”,打造珠海绿色生态主门户形象

  加大城市绿化景观投入,以点带面精心打造亮点,提升城市综合面貌,2013年全面铺开省14、19号生态景观林带高新段建设,实施港湾大道沿线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园区特色道路绿化、沿海防护林景观改造、山体山林复绿、社区游园及绿道网建设等重点工程,精心构建“森林之门”,打造珠海绿色生态第一门户形象。积极推进生态园区创建,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力争2015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推进淇澳生态岛建设,打造高端生活新名片

  完善淇澳岛市政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推动淇澳岛开发建设。依托淇澳岛四面环水、环境优美,以及拥有天然沙滩及绵延海岸线的独到特点,将淇澳岛打造为集度假、居住、科普于一体的滨海生态旅游区。2013年完成淇澳岛主干道亮灯工程和淇澳游艇会配套道路,力争2014年底完成淇澳游艇会项目建设。

  (三)依托TOD开发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生态系统

  依托TOD开发理念,优化片区内的土地利用布局,充分考虑与周边的协调,特别在生态方面做好绿地、公园、滨水岸线、绿道、重要节点的生态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宜人的景观廊道。在交通方面充分考虑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倡导新型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绿色出行,努力将唐家湾打造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区。

  (四)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城市

  通过利用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新区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结合高新区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政府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五)加快前环总部组团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加快推进前环总部基地综合楼、多玩总部大楼、金山总部基地大楼等总部项目建设,2013年建成总部基地综合楼。推动多玩、金山等总部项目建成。在2017年前,以前环总部基地为据点,逐步完成前环片区基础配套,推进华发蔚蓝堡、格力海岸、仁恒、保利等高端社区和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高端生活配套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建设高端宜居宜业区域,创造闲适优雅的生活环境和居住品质,使之成为珠海总部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六)推进后环商贸组团建设,打造唐家湾新城核心区

  围绕珠海市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强化社区公共中心的优质特征,实现高端消费服务的需要,并且完善各级服务设施,利用良好的滨海景观资源,形成区级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功能完善的城市核心区域。开展后环、东岸及丁婶园等旧村及周边用地改造工作,建设情侣北路西段、科技路、留诗西一、二、三及四路、创意中路、滨湖纵一路、留诗中路等后环新城市政配套道路,并分期开发港湾大道东侧已建且保留的居住用地,打造综合服务片区,努力将后环新城打造为区域性的康体休闲中心、滨海居住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和珠海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

  (七)实施北围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唐家湾交通新枢纽

  衔接《珠海北站TOD综合开发规划》要求,结合珠海北部门户、珠中滨海绵延带重要综合服务区、珠江西岸产业服务极核的功能定位,加大珠海北站TOD红线外建设投入力度,配置全面周到的市政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周边区域景观、风貌,打造交通物流、产业服务、商贸流通综合功能节点。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逐步建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理顺珠海北站TOD与金鼎中心城区、科创海岸(南围)、滨海新城后环片区以及与邻城中山南朗对外交通衔接方式,并根据需求确定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开展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八)完善科技创新海岸配套功能,打造高新产业主战场

  整合区内工业用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增加信息产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整合片区内旧村用地,加速旧村改造,配套完善服务设施。积极推动金鼎片区市政建设,2013年底完成佳能周边市政配套项目。加快科技创新海岸南北围市政建设,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海岸北围西片二期、防风林建设用地场地平整工程,力争2014年完成。

  (九)择优选点推进城市更新,引导城市改造新模式

  充分挖掘旧村集体留用地的潜能,尝试让村集体以其集体留用地按城市规划要求发展和建设,自觉为城市和园区配套,根据产业导向和配套需求,将集体留用地进行整合后再由其开发建设,通过建设公租房、标准厂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成为促进城市化建设和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至2017年,完成重点推动“幸福村居”建设、旧厂房改造升级、旧村改造升级等工作,全面铺开城市更新工作。

  (十)推进大学小镇规划建设,打造多元共生城市形态

  聘请国际级大师团队开展唐家湾古村和“大学小镇”规划,针对会同片区、唐家湾城轨站片区、唐家古镇片区,落实保护与开发模式,拉动古镇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发展。以合理的人性化空间需求作为大学小镇的设计理念,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同时,着力提高区域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味。以“大学小镇”建设为契机,把高校建设与特色城市建设相融合,打造“青年领袖拓展营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落实。成立高新区建设滨海智慧新城工作专责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落实责任分工,保障滨海智慧新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保障资金投入,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由区财政统筹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把融资作为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新城发展的切入点,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城建设。

  (三)建立监督机制,落实评估考核。制定工作督办和考核奖惩制度,成立督办机构,定期通报各责任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珠高办〔2013〕18号,2013年3月20日印发)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