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珠海高新区工作报告

(2021年2月5日)

珠海高新区管委会

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广东视察,对珠海提出“加快经济特区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国务院赋予我们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新定位;省委勉励我们“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委寄望我们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高标准完成,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为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大力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扩大能级量级。预计“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达3475亿元、年均增速15.7%,截至2020年11月底有效发明专利12500件、年均增速38%,高企总数从360家增至1031家、占全市49%,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从第31位上升至第19位。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超268亿元、年均增速8.1%;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85亿元、业内上市企业占全市78%,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6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高新。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为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投入33.7亿元扶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天琴计划”测出国内最准地月距离。“珠海一号”卫星、无人船、全极化相控阵雷达、8英寸硅基氮化镓等一批高精尖产品精彩亮相。获评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产投基金规模超30亿元、累计投资22.68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3.32亿元。成功举办六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681个海内外团队参赛、兑现奖励资金超1000万元。率先在全省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完成分配1034套。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为先,思想破冰发展突围,改革活力充分激发。“一区多园”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给予高度肯定。唐家湾镇正式实体运作。公安、交警业务在全市率先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力参与“双区”建设,打造1万平方米港澳成果转化基地、设立1亿元创业基金、推出1元创业空间,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为效,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化州、福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阳江市江城区产业对口帮扶取得新成效,鸡山渠、东岸渠两条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制久清”。民生支出超1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新改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增加学位7710个。获评国家卫生镇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投入1100万元,率先在全市实施“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惠民政策,惠及28万余人次。建成市民艺术中心4个、休闲公园82万平方米,金琴快线(港湾大道-凤凰山隧道段)、金唐西路等重要干线建成通车。会同社区获评省第二届“十大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大擂台“五强村”。创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治理机制,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有力应对超强台风“天鸽”和“山竹”“海高斯”正面袭击。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大战大考,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沉着应对、砥砺实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105项具体工作90项已完成,15项持续推进。十项民生实事35个具体任务29个已完成,5个持续推进,1个作了调整。预计“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达3475亿元;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亿元、增长6.7%,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49.8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8亿元、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亿元、增长9.2%;新设立市场主体2399户;企业就业人数86473人、增长6.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9%。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取得双统筹”“双胜利

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成立指挥部,以“底数清、手段硬、物资足”硬招实招,全面落实“四早”防控要求,140多个党组织2500多名党员舍家忘我、冲锋在前,593名医务人员无惧无畏、坚守一线。“三人小组”筑牢基层防线,94个联合检疫点实现联防联控,“2+2”外籍人员核查专班严防外部输入,以硬核担当全力守住了珠海“北大门”。在全市率先使用隔离场所电子封条,率先投放80万只口罩等防疫物资,率先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三清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与湖北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紫燕无人机、云洲无人船逆行出征、迅速驰援,构筑起同心战“疫”的钢铁长城。

全力以赴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建立经济工作专班,实施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出台扶企稳岗“政策八条”,设立1亿元复工复产专项资金,兑付各级扶持资金2.25亿元,为企业减免近1600万元房租及管理费,助力中小微企业贷款154笔共4.65亿元,复工复产系列举措登上央视新闻联播。3月上旬首批投资310亿元的72个重点项目签约动工,规上工业企业和在建工地全面复工。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市率先转正。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慎终如始、平战结合,精准守住“五道防线”,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三个全覆盖”,做到“人物技”同防。落实疫情防控每日研判,实行疫情信息专班专报,加强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严厉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行为。成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高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稳步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二)科学应变、化危为机,实体经济逆势增长

打出扩、稳、促组合拳。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69个省市重点项目提速提质,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新引进强链补链重点项目65个,完成实际利用外资超7000万美元。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出台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精准扶持小米通讯等重点外贸企业稳存量、扩增量,兑现企业主动扩大进出口规模等各类补贴超4717万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出台促进消费若干措施,举办品牌产品推介会,组织开展“消费嘉年华”、“美食节”、房车联展等活动,金山、罗西尼等企业拓宽线上市场,动工建设珠海北站TOD综合体,珠海首个特斯拉体验中心成功开业。

特色产业量质齐升。围绕市“5+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新引进威兆半导体、洪启检测等11个产业链项目,建设2.2万平方米IC设计孵化基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4.89亿元。设立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宝莱特、健帆、广东医谷等新项目开工建设,万泽、拜发、美享等项目强势进驻。软件和信息产业实现总营收128.64亿元,同比增长15.9%,线上平台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强劲复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技术、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10%。房地产业顺势增长。

创新势能加快集聚。加快实施“培优育强”行动,新增高企188家、总数达535家,进入市独角兽培育库企业13家、占比居全市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509家、占全市33%。新引进规模超5亿元创新型领军企业16家。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19亿元、占GDP比重7%,截至2020年11月底有效发明专利2840件、增长24.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3件、同比增长306%。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司迈科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光库科技宇航级器件助力“嫦娥五号”成功探月,赛乐奇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欧盟CE和美国FDA认证。创新载体加快拓展,“天琴计划”中心大楼投入使用,超静山洞实验室隧道贯通,清华科技园连续4年获评国家级孵化器运营A级,港澳科创园入选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珠海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正式奠基,设立全市唯一院士工作站,建立省级博士、博士后工作站3家。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兑现各项科技创新资金6.4亿元。新增省级以上项目人才3人,新增市级高层次人才46人,入选市级创新创业团队8个、占全市1/3。配售、配租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783套。持续做大科技金融,新设立“港湾1号”创业投资基金,区产投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6个、投资额超1.2亿元,“成长之翼”助贷平台授信额度超6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近3亿元。创新“菁牛汇”赛制,企业组成功对接科技部创新大赛,1家闯进全国总决赛;首次实行高校联赛,全球征集大学生创新项目377个,24个优质项目获奖。

(三)敢闯敢试、靶向破题,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全力推进一区多园体制改革。成立“一区多园”大党委和统筹办公室,出台议事规则、资金管理、基金设立、品牌打造和考核评价等“四梁八柱”配套文件。设立珠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各2亿元,首次运用“一区多园”评价体系对分园区进行考核评价,连续10年获评“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纵向领导体制清晰、横向联动协调有效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全力支持双区建设。高起点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加强产业对接链接,引进深圳投资项目15个、投资额达37亿元,携手华为鲲鹏开展深度合作,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运营,珠海信创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要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设立首期3000万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新增港澳创新企业37家。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落户高新。珠海中科先进院与澳门大学共设实验室,与澳门高新技术交易所共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5家企业成功“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东盟等新兴市场。

全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承接398项“全城通办”事项,市场监管、供水、消防等业务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涉企证照实现“二十四证合一”,新设立登记营业执照压缩至半天,区电子证照库、统一认证管理平台35类电子证照实现共联共享。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9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8%,84个事项实现“秒批”,23个事项实现“免证办”。全省首个公积金智慧服务大厅落户高新。

(四)精雕细琢、内外兼修,城市品质提档升级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四横五纵”路网骨架建设加快推进,情侣北路中大段、金环路全线贯通,高新互通立交、金琴快线北延段、金唐东路二期工程、兴业快线(北段)建设稳步推进。前环、科技创新海岸片区市政路网优化基本完成,金鼎金鸿六路按期竣工。金琴快线、金环路等人流密集路段建成3座人行天桥,新建3个停车场提供433个停车位,保障人行安全、车行顺畅、停车有位。

生态高新成效显著。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河长制信息平台建成使用,10条问题河涌完成截污整治,“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部销号,完成22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信息采集。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率先在全市完成近海水域乱象非法渔业设施清理整治,查扣涉嫌“三无”船舶91艘,拆除违建面积11.85万平方米,清理土地2542亩,为重点产业项目腾出用地1222亩。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获得批复,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基本建成,红花山森林公园二期即将开放。建成能源智慧监管系统,实现精准监测、高效管控;推动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做到精准治污、有效溯源;推进“三防”视频监测、“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建成智感安防区13个示范点,部署10余类物联网监测设备5204个。完成738座5G基站建设。

(五)以民为本、共建共享,幸福高新和美宜居

民生事业提质升级。民生支出24.1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圆满完成。持续建设健康高新,“互联网+医疗健康”和“网约护士”服务群众超8000人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80%,建立标准化母婴室23个。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新建8个长者饭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获评省四星级荣誉。“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培训732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9%,贫困人员全部实现财政兜底,老百姓社会保障网进一步完善。

社区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唐家第一工业区、金鼎第一工业区、金发工业区改造项目动工建设,东岸留诗山旧村更新项目奠基开工,珠海文化艺术中心开启国际招标,银溪雅苑安置项目加快建设。南围宝龙城商业综合体即将封顶。建成科技创新海岸文体公园和下栅社区公园,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6公里,完成碧道建设4.1公里。唐家古镇山房路、唐乐路、大同路改造基本完成,唐中路改造按计划推进,东岸社区微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投入869万元开展社区小型民生工程,旧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法治高新平安高新成效突出。心理健康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和“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入选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点,唐家湾宪法文化主题公园荣获“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体检”套餐覆盖16家民企。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督促企业及时发放劳动者薪资3000余万元。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9%。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食品抽检达11批次/千人。推进安全生产七大专项整治和三年行动,建成全市首个区级交通安全宣教基地,各类安全事故亡人数下降54.5%,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扫黑除恶“六清”行动圆满完成,虚假注册行为整治成功摘牌。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刑事警情下降10.2%,电信网络诈骗立案下降超三成,平安指数良好以上天数占比91.8%。

(六)对标对表、务实担当政府建设卓有成效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和干部作风“两个专项整治”,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加强政务信息公开,25个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专栏发布,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把好依法行政制度关口,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严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全市首次召开大会为3名被不实检举干部澄清正名。办理落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83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一般性费用支出同比压缩5%。持续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

此外,双拥、民族、宗教、侨务、残联、档案、海防打私、军民融合、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2020年面对严峻挑战和复杂形势,我们作出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精彩演绎,推动“十三五”取得全方位、跨越性的成就。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效监督、鼎力支持,是全区上下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结果,也是历届区党政领导班子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结果。

常思危方能久居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高新区大装置、大平台、大载体较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核心科技创新成果依然不多;新引进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不多,千亿级企业引进的相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中小微企业发展压力较大,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远水解不了近渴”;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与主城区相差较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些领域存在安全隐患,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部分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树得不牢。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锚定新目标——“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高新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建设珠海科创教育中心,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为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新特区做出高新贡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更为高质高效;改革开放更为深入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作更为密切广泛;深珠合作更为紧密深入;社会文明更为繁荣进步;生态环境更为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更为幸福美好;治理效能更为优化显著。展望2035年,高新区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

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协调融合、坚持系统观念。要在六个方面实现新提升: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发展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二)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创业机制逐步健全,继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研发平台,集聚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智能电网、新材料、5G、物联网等多个十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一区多园”高企总数占全市60%以上,入选市独角兽培育库企业不少于120家。

(四)城市品质特色凸显。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协调融合,城市载体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持续优化,建成宜居宜业珠海东部滨海新城。

(五)民生福祉愈加殷实。构建完善的民生服务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更加优质均衡,文化、科技、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平安高新、法治高新达到更高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建成人民生活富足、保障有力的幸福高新。

(六)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深入实施,与港澳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球创新资源深度链接,打造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奋进新征程——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和省“两会”精神,以及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两会”精神,深化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四大战略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抢占新领域、发展新经济、实现新腾飞,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争先进位,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今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达3700亿元;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外贸进出口额实现正增长,节能降耗等控制性指标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主园区主要创新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超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50家;企业新组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7家以上;新增孵化器建筑面积(含在建)8万平方米;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家;新增天使投资项目10个,产投基金完成区内项目投资7000万元。

要实现以上目标,做好疫情防控是最大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建设珠海科创教育中心,凝聚发展更强动力

聚焦三大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大平台、大装置、大载体”,支持“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推动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快清华科技园二期和中科院创新科技园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推动建设“场景实验室”,促进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和应用推广,建强建优UIC产学研基地、云洲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更多从“1”到“N”的应用转化。深化“两高”融合,支持高校设置与主导产业相关专业,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设备仪器共用共享、联合创新,推动打造产学研共同体。探索设立“产业教授”,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联合培养产业人才。深化与省标准化研究院战略合作,推动20家以上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修订。

建设三型创新创业环境。突出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凝聚更多青年人才筑梦高新。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安排自主创新产业发展资金3亿元,扩大珠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专项扶持基金规模。大力推动安联锐视等企业登陆创业板,炬芯科技等企业登陆科创板。升级“凤凰计划”人才政策,新建2720套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继续办好“菁牛汇”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吸引国内外人才、资本、项目扎根高新。

(二)千方百计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助推发展更高质量

做大做强三新产业。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加快布局深海深空、人工智能和智慧视觉等未来产业,培育壮大“3+X”新兴产业集群。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程,探索推行主导产业“链长”制。优化升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大力引进集成电路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外包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全产业链。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育力度,推动检验认证、科技金融、电子商务、会计审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优化拓展产业空间。划定产业用地“红线”,围绕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以“成长期配租、壮大期配售、成熟期供地”方式保障产业载体需求。研究出台园区产业载体“提质增效”方案,统筹生产空间、科研空间和生活空间布局,探索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4.0版现代化、智慧化园区。全面开展低效、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和老旧厂房“提容改建”,通过用地整合、连片开发等方式,推动54万平方米低效用地优化升级。

全速引进建设重点项目。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招商,提前做好供电、供水、环保等基础配套,力争年内引进70个以上投资总额超200亿元的重点项目。按照重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清单,用好地方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加快建设一批“两新一重”项目,年内投资超160亿元,推动智谷圆芯广场、中以产业中心等19个项目投产运营,保障格力职业技术学院等24个项目开工建设。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鼓励本地电商平台发展,大力发展5G等新消费新业态,年内再建700座5G基站,力争实现全区5G网络全覆盖。构建城市区域新商圈,升级完善港湾1号、格力海岸、珠海信息港等商业中心,大力推进珠海北站TOD综合体建设,加快南围宝龙城商业综合体招商进驻。组织开展“美食节”“消费嘉年华”等活动,大力发展“夜经济”,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坚持“房住不炒”,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三)勇立潮头担当深化改革探路尖兵,激发发展更大活力

推动一区多园争先进位。制定“一区多园”三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园区产业统筹。加大对各分园区重大项目落地、高端人才引进和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公开征集品牌标识设计方案,高标准打造国家高新区品牌形象。推进制定《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将“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体制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创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

优化区镇机构改革。强化唐家湾镇实体化运作功能,实现区级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文教卫事业,镇级承担基层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和综合执法等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制定区机构改革组织实施方案,做好干部任命、人员转隶、办公用房调整、机构挂牌、档案移交、资产清理等工作。研究出台区镇干部定期轮岗交流锻炼制度和绩效倾斜制度,形成人、财、物倾斜基层一线导向。

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改革清单。压减证照办理时间,食品许可证10个工作日办结,商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2个工作日办结,营业执照申领实现秒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触网上云”“刷脸办事”,推动供电自助终端设备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探索智能审批和人工智能客服新模式,实现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四)抢先抓早双区”“双城机遇,拓宽发展更优空间

加快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坚持学习先进、链接承接、服务支撑、协同合作,率先探索扩权统筹、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深珠合作示范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成立市级层面深珠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建立深珠两地常态化会商和干部交流机制。开展后环片区城市规划设计国际招标,加快梳理淇澳岛土地使用情况。发挥深珠国企主导作用,共同进行土地一级开发、运营招商、项目管理、产业规划和风险投资等业务。争取与深圳共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建立深珠人才资质同步认定制度。

全力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制度衔接、空间承接、产业对接。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推进大湾区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擦亮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依托“双博”基地、澳门大学平行孵化器,继续引进孵化一批港澳科技项目。探索建设深珠澳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横琴“双自联动”,大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建设UIC二期和澳科大研究生院,争取港澳国家实验室在高新区设置分部。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畅通与港澳院士、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交流机制。完善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帮扶政策,在教育、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解决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强化一核两翼功能布局。打造深珠合作示范区未来城市核心,强化高端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教育、创业孵化集聚区“两翼”功能,打造科教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彰显、青春活力绽放的珠海东部滨海新城。围绕满足产业空间、民生空间、交通空间“三大空间”所需,预留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产业长远发展用地。编制区级城市更新规划,打造东岸留诗山旧村更新标杆,力争官塘旧村更新项目动工,争取金鼎片区14个自然村用地整合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促进高水平全面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充分发挥澳门独特窗口作用,积极参与葡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产业、资本、经贸、人文的开放合作,打开国际市场新空间。拓展离岸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究中心,推动“海外成果、高新转化”。加快中以加速器投产运营,重点发展生命科学、工业应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新技术。争取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在高新区设置中国分中心。

(五)精雕细琢打造独具魅力滨海新城,提升发展更靓颜值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标准建设珠海文化艺术中心、中山公园、前环海岸线绿带景观等三大工程,将最美的“海、岸、景”奉献于民。坚持“留白增绿”,再建一批社区休闲公园,建设更多市民家门口的“会客厅”。加快建设社区邻里中心,推进唐家古镇改造提升,完成东岸社区微改造。新装设一批智能感知设施,试点建设全息视觉道路等7个智慧视觉示范场景,加快建设态势感知平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构建蓝绿相融高品质生态空间,做好淇澳岛红树林生态保护,高质量完成创文巩卫任务。推进老旧社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鸡山渠、东岸渠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建设儿童主题公园,打造更多休闲游乐场所;推进前环石坑山步道前期论证和规划设计工作。研究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实施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推广使用新能源环卫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打造枢纽型经济商圈。依托高效通达交通枢纽,全力激活城市经济活力。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打通区内交通主干线,融通片区交通“微循环”,全面服务广珠城际、南中珠地铁以及深中通道、深珠城际铁路(伶仃洋通道),推动开通唐家港(陆岛交通客货运码头)“水上巴士”航线。推进轨道交通、水上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五网融合”,打造大湾区1小时商业圈重要节点。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优化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青少年宫、体育馆、档案馆、博物馆。扩大会同艺术节、非遗文化节品牌效应,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服务圈”。构建特色文化符号,挖掘“红色文化”“留学生文化”,突出“一居一景一韵”文化特色,更好传承唐家文脉、讲好高新故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性保护,建设人才公园、文化广场。推广“时光之旅”特色主题旅游路线,打造全域旅游品牌。

(六)用情用力建设宜居宜业幸福高新,收获发展更多成果

提升优质均衡民生服务推进教育扩量提质,建成3所小学、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5220个,提升和中大、北师大合作办学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建成不少于1家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持续推进健康高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建设区人民医院北围院区。继续推进高新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持续加强就业和社保服务,大力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巩固社保全覆盖。推进落实“民生微实事”,大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社区股份公司创新改革,鼓励股份公司以土地资产等要素合作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社区公厕、老旧村居停车场、治安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促进社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整体打造会同—那洲美丽乡村示范区,推动会同“大学小镇”建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大数据+网格化”治理机制,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智慧警务”高新样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持续高压严打暴恐、新型网络犯罪和走私偷渡。强化各领域金融风险监测,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全面开启“八五”普法新征程,建设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信访工作水平,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突出矛盾。加大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和执法力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

实现六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勤政务实、廉洁高效,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过紧日子当成常态,持续巩固拓展“两个专项整治”成果,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精气神。

同志们,奋进“十四五”、逐梦新时代,唯实干者进、唯担当者赢、唯奔跑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最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附件

2021年高新区十项民生实事

一、构建实施“民生微实事”服务体系。构建党建引领、党政齐抓、部门具体实施、唐家湾镇兜底的区-镇-社区三级联动,包含需求快速采集、项目快速实施、监督评价及时进行、民意快速反馈等机制的“民生微实事”服务体系。

二、再建一批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增学位提质量。启动东岸片区中学建设。建成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回收开办红树东岸配套小学、翠湖香山配套幼儿园。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造区内基础教育龙头学校,带动区内中小学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为全区中小学教室加装空调。

三、再建一批道路、人行过街设施、停车设施。完成6条新建道路工程。建成人行立体过街设施4座。新增停车位798个。

四、建设一批生态环境治理设施。启动淇澳水质净化厂(一期)建设。完成临时污水处理装置建设。新建污水管网50公里。建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暨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五、建设一批医疗服务设施设备。建成前环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推进客运站、轻轨站、区政务服务中心、人流密集的大型商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安装全覆盖。

六、建设一批栈道步道碧道。完成红花山栈道建设。完成唐家古镇及周边步道建设。新增碧道14公里。

七、完善长者照护设施。完善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站及社区长者饭堂的星级建设水平。基本实现全区长者饭堂全覆盖。

八、完善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推进日均人流量1万人以上的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

九、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启动综合体育馆、青少年宫和档案馆建设。启用区博物馆。

十、完善消防设施。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加装100套智慧用电探测装置和监测平台。为出租屋、老旧小区加装500个新型防短路、防过载、防电弧断路保护开关。建设10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放点。

一图读懂2021年珠海高新区政府工作报告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