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任务 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在发展中的一些‘短板’,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近日,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局对于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既感到使命光荣,也充满信心。”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这份信心,一方面来源于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另一方面来源于珠海多年来打拼、累积下来的科技创新工作基础。

  据了解,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6.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79%,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财政科技支出46亿元,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比2015年增长了4倍多。

  王雷介绍,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引才引智、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港澳的科技创新合作有新进展,市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创新教育、前沿科技、医疗等10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澳门大学也在横琴设立了产学研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成绩,中科院智能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横琴,南方海洋省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岭南大数据研究院落地建设;引才引智有新动作,顺利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珠海分会场活动,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高端团队1亿元、高层次人才200万元资助。科技创新规划政策方面,除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珠海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规划上增加更多的珠海元素外,还制定了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政策措施,提出了19项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可以说,珠海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而这些工作成效,也为新时期我市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王雷说。

  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群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珠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王雷介绍,珠海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任务,从制度创新、区域合作、平台和载体建设、技术攻关、人才聚集等多个方面紧抓落实,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悉,我市将全面梳理和评估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出台全市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纲领性文件。同时,不忘初心,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加快推进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科研基金跨境使用、创新成果跨境转化。

  在区域合作方面,携手港澳共同争取国家和省级创新资源向珠海倾斜,共同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实验室,共同开展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接深圳、广州创新资源,把更多高水平的项目引进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此外,珠海将继续优化高新区“一园多区”管理模式,加快“双自联动”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天琴计划”综合研究基础设施、南方海洋省实验室、中科院智能超算中心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落户珠海。继续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高校共建研究院创新中心。

  王雷表示,珠海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帮扶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群。

  同时,用好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办法,抓住重点、着力提升影响力,争取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和领军人才,把珠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人才高地。

  王雷表示,接下来,珠海将拿出足够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2019-06-30《珠海特区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