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科技产业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高新区科技产业局全力落实区党工委、区管委会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第一”总抓手,做大做强“3+3+1”现代化产业体系,以“4个1000”为工作目标,助力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工信业经济方面,预计2022年全年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在统高新技术企业1275家,实现营业总收入3850亿元,同比增长6.6%;工业总产值2750亿元,同比增长7.5%。唐家湾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7亿元、同比增长10.3%;软信与互联网业预计全年完成124.46亿元,同比上涨9.0%,占全市比重53%;工业投资总数实现85.4亿元,同比增加100.4%,首次实现倍增;工业技改投资37.33亿元,同比增长45.4%。

  科技创新方面,今年初珠海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继续前进2位,位居17名,创历史新高,一区多园”统筹工作迈上新台阶。743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占全市34%,率先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居全市第一。全年高企数624家、比去年增加43家,我区高企占在营企业达6%,领跑全市。超额完成科技部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获科技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创新局的三重表扬。

  企业培育方面,新增“小升规”企业45家、总数达31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7家,达11家,新增数和总数均位居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家,占全市24.7%。新增优特科技、光库科技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全市2/3,总数3家,占全市1/3。6家企业荣获“中国芯”奖项,比去年新增2家,占全市首位。

  (二)做大做强“3+3+1”产业体系

  一是深耕特色细分领域。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分别实现经济规模55.9亿元、80.7亿元、129.2亿元、83.8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分别实现15.4%、27.2%的快速增长。出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政策,制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实施细则,优化完善“3+3+1”政策体系。

  二是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制定高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主导产业的重大项目落户、集聚集群发展,助推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亿元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总量。相继发布“新春大礼包”、抗疫助产“财金十条”,以及促进软信及互联网业企稳回升指导方案,支持企业连续生产、稳岗促产,支持项目加快建设,支持软信行业企稳回升。

  三是创新产业服务机制。推出珠海首个“重点产品推广平台”,收录141家企业重点产品296个、推荐产品410个,为企业供需提供高效对接,促进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优势互补。为22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免费智能制造评估诊断,指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建设。

  )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启动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高企1000家三年行动计划,并在高企认定、引进、培育、标杆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扶持办法,推进高企“保存量、扩增量”,进一步做强做优我区以高企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推动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技项目认定工作,17个项目获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立项金额达1.75亿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家。目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7家、占全市1/3;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共109家,排名全市第一;省级重点实验室共3家,位居全市前列。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全年兑现科技创新类扶持资金1.3亿元。

  二是促进区域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2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7个基础与应用基础课题研究项目获珠海市立项,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

  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1个项目获得珠海市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方向竞争性项目立项,立项金额2500万元,排名全市第一。加快出台全市首个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方案,有效推进区域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UIC、云洲、中大五院3家协同创新中心孵化科技企业共32家。印发工作方案,实施“产业教授”计划,选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首期试点单位。

  三是加快打造优质创新载体。“天琴计划”恒温超静山洞实验室基本竣工,“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通过国家航天局验收。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正式下水,牵头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科考船“珠海云”基本竣工。推进珠海中科先进院二期建设,推动孵化科技企业66家;推进清华珠海创新中心投资企业42家。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连续5次举办金银湾未来科技沙龙,吸引了投融机构、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约370人参加,共有7家金融投资机构对19个路演项目融资需求进行重点对接,涉及融资金额2.3亿元。通过开辟沙龙窗口,打造多元化沟通交流渠道,促进创业团队与风投机构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集成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产业创新外溢效应。创新能力愈发强劲,健帆生物被认定为“202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欧比特、健帆生物和UIC3家单位获批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普米斯入围2022年中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单、“2022年首届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亿智电子再度入选中国IC独角兽榜单,光库科技斩获“2022创新大奖铜奖”和两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派诺科技参编全球首个可量化评价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并荣获“2022中国充换电行业十大竞争力品牌”,通桥医疗获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欧比特获第二十三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四)打造高品质5.0产业新空间

  一是高品质建设。按照“低成本、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要求,坚持建设与招商、运营三同步,谋划推进5.0产业新空间项目10个,总占地面积72.8万平方米,总投资107.37亿元,总建筑面积246.5万平方米,年内已建成124.93万平方米,2023年建成121.82万平方米。

  二是高质量招商。按照5.0产业新空间“建成即招满”目标,组建超300人的招商队伍,争分夺秒开展招商工作。全面梳理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固链、补链、强链、拓链“四链”精准招商,优先入驻5.0产业新空间。130个强链项目抢先进驻,签约面积97万平方米、占年底封顶厂房面积的100%、实现“建成即招满”,拟投资总额148.51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192.07亿元;意向租赁面积约107万平方米,意向总投资超108.75亿元,稀缺产业空间供不应求。

  三是高效能运营。在全市率先出台5.0产业新空间运营管理指导意见、金融支持若干措施,明确了我区产业新空间的产业定位、项目准入条件、交付标准、租金标准、项目产出效益、退出机制等,对“运营优”的项目运营方给予支持奖励,推动我区形成更具吸引力的5.0产业新空间政策优势、服务优势,实现“封顶即满园、建成即投产”。运营国企按照“即谈、即签、即落”模式直接决策,当好综合运营商角色,遵循“边招商、边定制、边建设”基本思路,加快项目落地入驻效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是问题导向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持续推进省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对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专员管理、动态跟踪和全程服务,对项目建设滞后的企业“一对一”解决实际困难,为项目建设提速创造更有利条件,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达产、早见效。制定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推进时序图,明确从协议谈判到项目动工的完成时限。25个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无亮红灯项目,总计完成投资38.1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提容扩建项目共18个,完成建设后将新增产业空间63.54万平方米。全力盘活15宗共50万平方米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新增产业空间48.9万平方米。

  二是“拿地即开工”助力项目加速落地。制定实施产业项目提速落地工作方案,推动重点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实现土地出让类项目拿地即开工、厂房租赁类项目签约即装修,确保招商项目落得下、落得快、落得稳,加快形成有效投资和产能。出台产业用地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指引,建立用地出让联席会议审批机制,实行产业项目“带方案”出让与“预审查”,项目方申请当天即可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推动联东U谷、基克纳、科创电力、通桥医疗、普生医疗等11个项目实现年内动工建设,其中科创电力拿地当天开工、普生医疗拿地9天开工,11个项目涉及总投资额共计294.6亿元,预计达产产值共计373.4亿元。

  (六)推进园区重点配套项目建设

  完成《珠海市高新区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整体提升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围绕园区交通提升、园区市政提升、园区景观提升、园区服务提升等4大板块解决园区发展配套需求,投资金额达22.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5.74亿元的任务。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局将从以下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抓好经济和科技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稳大盘,全力支持存量企业发展。依托稳经济、优产业“一揽子”政策,继续做大工业经济,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对经济发展突破性进展企业进行集中奖励,激励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保障区域经济平稳增长。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产值上台阶、产能增长等角度鼓励企业提高产值,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构建亿元企业梯队,推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配合市工信局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软件产业集聚工程,积极营造高新区软件产业生态,促进高新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重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金招牌”。营造产业生态,围绕重点产品目录,积极兑现政策奖励,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交互采购、就地供应,形成主导产业内循环。

  (二)扩增量,深挖潜能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健帆、英搏尔、通桥一批企业加快增资扩产,力争早拿地、早动工、早投产。引进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新的产业板块,加快布局储能产业,研究制定用地规划、产业规划及专项扶持政策,招引核心配套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加速推动集聚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引领优势的储能产业集群。围绕“3+3+1”产业领域,全力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引资工作,扶优引强,不断完善产业拼图,推动产业链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做好产业链招引投资规划,建立“一站式”招商服务模式,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多领域招商的工作格局,实现精准招商、实效招商。建立小升规工业重点企业培育库,按照小升规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做好潜力企业培育服务,力争到2023年底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610家。

  (三)抓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施高企倍增提质计划,从外部招引、内部培育和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三方面入手,对空间载体和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育高企给予一定奖励,力争2023年实现高企790家。从空间载体和科技服务机构作用方面,进一步完善高企培育机制,为高企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创新要素专业服务;支持规上高企设立研发机构,推动高企树标提质。出台全市首个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方案,实施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支持区内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和“专、精、特、新”示范性产业学院,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技工(职业)院校培养主导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持北理工珠海学院转设,建设一批优质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围绕半导体、人工智能、信创产业、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数字经济、深海深空、区块链、量子技术等产业前沿方向遴选若干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实施“揭榜挂帅”攻关行动,推进高新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迈为等区内企业参与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区内企业申报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彰显珠海高新智慧。

  (四)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狠抓5.0产业新空间项目落地转化,鼓励5.0产业新空间项目加快落户、装修设计、投产达产,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5.0产业新空间样板,加快建成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快工业用地项目快投资、快竣工、快投产,加快新增设备投入,力争2023年完成工业投资超百亿元。鼓励一批有提容增建意向的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为产业项目提供载体空间。重点盘活、改造原佳能工厂、威士茂工业园等占地面积大、产出水平低的产业项目,推动原德豪润达产业园实现改扩建,提高用地产出水平。

  (五)优配套,建设高品质产业园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作产业新社区,一体化谋划产业空间与生活配套空间,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充分有效借助专项债,建设一批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要的配套设施,打造一批配套优、设施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出台鼓励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通过鼓励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充分激发社会机构的招商潜能,特别对“专精特新”及重点经济贡献企业的引入给予更高支持力度。在加大力度盘活低效用地,建设产业空间的同时,开展招商引资,壮大经济体量,激发园区活力。推进未来科技城规划编制,适度超前开展未来产业引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研究,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6G、量子技术、基因工程、储能等产业推进未来“硅湾”建设。

  (六)强支撑,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主导产业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原则,优先围绕重点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科研机构、检测认证机构,同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科技金融、供应链、知识产权等通用生产性服务业,并适度超前建设未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5.0产业新空间为载体加快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梳理形成产业图谱和产业地图,推动行业提质升级。


附件下载: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