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新闻 > 媒体看台

厘清唐家湾文化基因 助力打造珠海特色城市文化新名片

  唐家湾山海相拥,陆岛相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以近代历史遗迹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得成功的古镇,也是首个地处岭南滨海、经济特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13个,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28个),珠海市历史建筑53处,还有突出反映近代岭南建筑中西兼容风格的唐家古镇建筑群、会同古村建筑群等众多成片、多样、完整的传统聚居单元,历史遗存丰富。这方宝地,曾涌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近代民族实业重要奠基人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人民画家古元等一大批致力于寻求救国富民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我国近现代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亦为家乡留下历史印记,使历史名镇与历史名人相互辉映。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唐家湾作为珠海市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区域,应着力厘清文化基因,挖掘、保护好文化根脉,为珠海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立足珠海、面向世界推动文化建设,打造兼具中国气派和珠海特色的文化新名片做出更大贡献。

  厘清文化基因,发现独特价值

  唐家湾山海相拥,陆岛相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以近代历史遗迹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得成功的古镇,也是首个地处岭南滨海、经济特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13个,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28个),珠海市历史建筑53处,还有突出反映近代岭南建筑中西兼容风格的唐家古镇建筑群、会同古村建筑群等众多成片、多样、完整的传统聚居单元,历史遗存丰富。这方宝地,曾涌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近代民族实业重要奠基人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人民画家古元等一大批致力于寻求救国富民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我国近现代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亦为家乡留下历史印记,使历史名镇与历史名人相互辉映。这片热土,不仅曾作为民国时期中山模范县县府,是探索近代城镇建设和对外开放模式的发生地,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中成功建设新世纪科教新城的所在地,是珠江口西岸首个传统历史文化与先进科教创新文化相融合的知识港,历史文脉资源涵盖了红色文化、香山文化、改革文化、留学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

  保护文脉根源,构建文化符号

  珠海高新区近年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2015年以来,更立足主园区唐家湾镇,以构建珠海文化符号的格局,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厘清传统文化基因,发现传统文化价值,先后投入近8000万元,修缮唐家三庙、望慈山房、唐家瑞芝祠、会同莫氏大宗祠、淇澳钟氏大宗祠等40处重要古建筑,建成唐家、会同、淇澳等9个村史馆,中秋对歌会等5个非遗传承基地和会同电影小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并实行常态化免费开放,2019年开展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提升改造工程,更好地发挥红色革命遗址的教育与宣传功能,同时完成珠海高新区文博场馆和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程,将区内115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数字化系统,建立文物数据信息资源库,向社会提供文物信息共享服务,让民众实现线上游览。在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入挖掘资源,推进文物晋级。全面完成文物、历史建筑、自然村落、革命遗址普查和文物的“四有”工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及时核定区域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公布各级文物并划定保护范围,全面落实保护员制度。2018年2月,唐家翠屏唐公祠、那洲古氏大宗祠、上栅易初祠等24个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晋升为12处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细抓保护维修,切实合理利用。积极宣传文保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文物建筑。由政府主导,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联合区文化事业单位、国资、社区及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切实推进文物保护维修工作。至2019年底,根据区统一规划,40处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列入政府投资计划,并有31处完成了维修工作。充分尊重文物的区域性和独特性,强调文物建筑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将维修好的文物建筑主要用作村史馆、非遗传承基地、市民艺术中心、社区书屋、博物馆、展示馆、公益讲堂等,进行文物建筑展示及陈列布展,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服务功能,让文物建筑活在当下,为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以来,珠海高新区实施“解读名镇历史印记,构建珠海文化符号”工程,致力推进村史馆系列建设,通过深挖各村形成、发展的历史和当地民俗特色,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文物、音像等多种陈列形式,并辅以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建成九大村史馆,全方位展示各村之真、之美、之特,深受社会各界的肯定。

  三是切实改善民生,打造文化品牌。多年来,珠海高新区通过对文物建筑有效地进行统一规划、专业修缮、合理利用、常态开放、规范管理,使唐家湾文物建筑群这一文化遗产重绽光彩,成为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一组带有地标性质的人文景观。如会同古村立足于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以十年绣花功夫,开展会同古村的保护、发展工作,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工作,近年全面完成会同村前古建筑群保护、活化工作,会同村史馆、会同电影小馆、会同市民艺术中心,形成文化品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岭南古村与大学小镇相融合的文化旅游新地标,2019年9月,“长南迳古驿道——大学小镇——会同古村”获批“广东省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称号。

  注重特色保护 焕发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凝聚共识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发展工作的关键,我们应清醒看到,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推动建章立制,促进保护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沟通联动,通过建立地方法规体系,明确保护管理制度,设立管理机构,保证人员资金。要制定并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及实施细则,对文物、历史建筑所有人对文物、历史建筑维护和修缮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对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主动谋划推广,激发全民参与。各部门应主动组织、策划城市记忆系列宣传报道、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等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村史馆、陈列馆、博物馆等文化展示场所进行面向大众的文化展览,继续创造性推进完成全市文物、历史建筑数字化系统建设全覆盖工作,突出珠海历史文化价值展现,激发市民参与珠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热情,进一步挖掘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名城特色保护。

  三是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凸显历史文化价值。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增补、等级提升、本体修缮及活化利用工作,并在其基础上,提升历史地段环境品质,做好历史城区风貌保护控制工作,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个性,凸显珠海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如稳步推进唐家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口,引入建成遗产概念,注重特色保护,根据唐家曾作为中山县政治文化中心的特定历史意义,对其城乡建成区及景观要素进行保护和营造,更好地呈现唐家作为“珠海溯源地”的核心价值,同时加快淇澳、会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助力珠海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兼具中国气派和珠海特色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摘自2020-04-27《珠海特区报》第07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